淮北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兼职百元叁小时通话
最近在淮北当地的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悄悄火了起来——初中生拿着手机,对着话筒一聊就是叁小时,居然还能挣到一百块钱。这事儿刚听朋友说起时,我第一反应是:现在的中学生都开始搞副业了?
隔壁单元李姐家的孩子小磊就是其中一个。那天在楼道遇见,李姐又是皱眉又是笑的:"这孩子平时写作业都没这么积极,现在每周准点抱着手机开工,说是做语音陪聊。刚开始我以为他骗零花钱,结果真收到转账了。"
藏在电话里的商机
仔细打听才知道,原来现在有些线上平台专门招募学生做语音陪伴服务。客户大多是独自在家的老人、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,或是需要练习口语的同龄人。小磊告诉我,他主要负责陪外地留守老人聊天,有时也帮小学生辅导作业。"最长的记录是从晚上七点到十点,挂了电话才发现嗓子都哑了。"
这种淮北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模式,其实折射出当下社会的某种需求变化。现在大家都忙着刷短视频、发消息,反而没什么人愿意安静地听别人说说话。有个经常找小磊聊天的张奶奶说,她儿子在上海工作,半年才回一次家,"听着孩子的声音,就像孙子在身边似的"。
不过话说回来,学生兼职百元叁小时通话这事儿,还真不能光看收入。小磊的妈妈现在最担心两件事:会不会影响学习?遇到奇怪的客户怎么办?她给儿子定了规矩——只能在周末接单,而且必须开着房门。
我在想啊,这种新型的兼职方式,或许正在改变我们对"打工"的认知。以前中学生想赚零花钱,多半是发传单、做家教,现在居然能靠说话挣钱。有个初叁女生在采访里说得挺实在:"既锻炼了表达能力,又学会了怎么跟不同年龄的人交流,比玩手机游戏有意义多了。"
当然也有人觉得不合适。楼下王老师就直言:"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期,过早接触付费服务容易产生功利心。"这话确实在理,但换个角度想,如果引导得当,这种学生兼职百元叁小时通话的经历,何尝不是一种社会实践?
记得有次路过小磊家,正好听见他在电话里耐心教老人使用微信:"您点那个带加号的小图标..."语气温柔得像个小老师。挂电话后他偷偷告诉我,那个奶奶后来学会了视频通话,第一次和外地孙女连线时激动得哭了。
现在淮北几个中学的班主任都在关注这个现象。既不能一刀切禁止,又不能放任不管。听说有的班级已经自发组织了"互助小组",把适合学生的靠谱平台信息共享,还互相提醒注意保护隐私。
看着这些抱着手机认真"工作"的孩子们,我突然觉得,或许我们不该急着下结论。这种淮北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的新兴现象,就像一面镜子,既照见了当代社会的孤独感,也映出了年轻一代正在探索的成长路径。
夜幕降临的时候,小磊又坐在书桌前戴上了耳机。窗外是淮北熟悉的街景,窗内是一个初中生通过电波构建的温暖角落。电话那端连接着怎样的故事,我们不得而知,但能确定的是,这些年轻的声音正在用特别的方式,参与着这个时代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