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海男人最爱去的小巷子,凌海汉子常逛的小巷
这条巷子没有名字。本地人提起它,就伸出被海风吹得粗糙的手指往东头一指:“喏,就是那巷子。”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长着厚实的青苔,空气里总飘着若有若无的咸腥味儿。
巷口老陈的修鞋摊支了二十叁年。每天午后,几个头发花白的爷们就拎着马扎围坐在摊子旁。老陈一边给鞋底上线,一边听他们唠嗑。话题从今天的鱼获价钱,到谁家闺女要出嫁,再到叁十年前那场台风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再往里走,是老王开的热面馆子。门脸小得不起眼,可每到傍晚,汤锅冒出的热气能把半条巷子熏得香喷喷的。跑船回来的汉子们第一站准是这儿。“老板,老规矩!”不用多说,一碗筋道的面条,配上特制的辣酱,再呷口烧酒,这一天的疲乏就卸下了。
常有人说,这条小巷藏着凌海男人最真实的生活模样。他们在这儿卸下扛货的扁担,也卸下当丈夫、当父亲的重担。蹲在巷子口抽根烟,望着远处码头的灯火明明灭灭,仿佛这么静静待会儿,明早又能扛起二百斤的渔获。
巷子中段有家老式理发店,老师傅用的还是手推子。咔嚓咔嚓的声音里,多少凌海汉子从黑发剪到白头。镜子上贴着泛黄的照片,记录着不同年代男人们理完发后精神抖擞的模样。
岁月的痕迹
老李头今年七十八了,每天雷打不动要拄着拐杖来巷子里转两圈。他说这条巷子比他岁数还大,他爷爷那辈人就在这儿走动。墙上的斑驳,石板路的凹陷,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。
傍晚时分,巷子最热闹。下班回家的男人,接了放学的孩子,顺道在巷子里买点熟食。卖卤味的阿婆认得每个老主顾:“你家小子爱吃豆干,多给你切两块。”这种熟络,是超市里扫码付款永远比不了的。
巷子尽头有棵老槐树,树下总有人下象棋。围观的人比下棋的还着急,这个说“跳马”,那个喊“出车”。赢了的手舞足蹈,输了的嚷嚷着明天再战。在这条凌海汉子常逛的小巷里,胜负都化作了爽朗的笑声。
夜深了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晚归的渔夫沉重的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。明天天不亮,又会有新的故事在这条巷子里上演。这些故事普通得很,却编织成了凌海男人最真实的生活。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,人来人往,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。也许再过几十年,高楼会取代这些老房子,但这条无名小巷在凌海男人心中的位置,谁也取代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