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头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汕头学生约附近一次五百
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挺火的帖子,标题就叫"汕头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汕头学生约附近一次五百"。刚瞅见这标题时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数字看着怪吓人的。我家楼下小卖部老板娘也拉着我说起这事,她侄女在隔壁中学读书,说现在孩子们中间确实流行这种说法。
昨天下午特意去了趟学校周边的奶茶店,正好碰见几个穿校服的学生在聊天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边戳着珍珠奶茶边说:"我们班小雨上周帮人代写作业,居然真收了五百块!"旁边戴眼镜的男生立刻接话:"现在找家教都这个价了?不过要是能帮隔壁班那个转学生补课,我倒愿意少收点..."听到这儿我算是明白了,原来所谓的"一次五百"说的是补习行情。
补习市场怎么变成这样了
回家路上遇见教了叁十年书的李老师,她推着自行车直摇头:"现在家长都迷信高价补习,觉得越贵效果越好。有些学生互相介绍家教,还真敢开价一次五百。"她指着对面新开的辅导机构,"那家更夸张,打着名校老师的幌子,两小时就要八百。"
我表姐去年给孩子请的大学在校生,每小时才八十。这才过多久,价格就翻成这样?后来打听才知道,有些初中生现在搞什么"学业互助",其实是变相的家教中介。成绩好的帮人补课,介绍人还要抽成,层层加价最后就到五百这个数了。
想起我们读书那会儿,同学间互相讲题哪会提钱啊。现在倒好,连初中生都开始明码标价了。邻居张阿姨上个月给初叁儿子请的所谓的"学霸陪读",每次叁个学生一起上课,每人交叁百,那大学生一晚上就能挣九百,比很多上班族时薪都高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教育竞争确实激烈。同事老陈女儿今年中考,光是数学补习就报了两个班,每个月开销就要六千多。他苦笑着说:"都知道价格虚高,但别人家孩子都在补,咱能不跟吗?"
昨天在菜市场碰到个有意思的事。卖菜的林大嫂边称空心菜边说:"我儿子现在给他同桌补英语,对方家长非要给钱,推来推去最后说好一次给两百。这孩子现在积极性可高了,为了讲好题自己先得学透。"这倒让我觉得,或许这种同学间的互助学习,反而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。
其实静下心来想想,关键不是价格高低,而是到底值不值。有些家长反映,花大价钱请的家教就是陪着写作业,真正提升很有限。反而有些同学之间组织的学习小组,大家水平差不多,交流起来更顺畅。
现在很多培训机构打着"汕头学生约附近一次五百"的旗号,把家长都带偏了。我侄女所在的班级最近成立了学习互助队,成绩好的带成绩差的,不但免费,效果还特别好。班主任说这次月考,全班平均分提高了八分呢。
说到底啊,教育这件事最怕的就是攀比。看到别人请贵的家教就跟着请,看到别人孩子补课就坐不住。要是能静下心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,或许能找到更合适的学习方式。就像我们小区几个家长最近合计着请了个退休老师,每周两次课,平均每家才出一百块,孩子们学得还挺起劲。
今天路过学校,看见公告栏贴着"学业帮扶志愿者招募"的海报,很多学生都在报名。突然觉得,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,比单纯用钱解决问题要好得多。毕竟学习这件事,光是砸钱可能真的不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