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火车站小巷200元一次,附近街巷服务价位相近
那天路过呼和浩特火车站,偶然瞥见巷口蹲着几个等活的人,身后歪歪扭扭写着“200元一次”的纸板。这个价钱在附近街巷出奇地一致,像商量好似的。
巷子深处的五金店老板边修着拉链边搭话:“都是吃力气饭的,通下水道、搬货、临时帮看仓库……谁也不好意思比别人多要。”他说的“附近街巷服务价位”,成了这片区域心照不宣的规矩。
藏在巷子里的生计
老李是其中一个。他搓着结茧的手掌说:“早上六点就来等活,搬一车家具确实挣200块。”问他为什么是这个数,他咧咧嘴:“以前有人收150,结果累倒进医院叁天白干。后来大家慢慢就定到这个价了。”
巷口卖煎饼的大姐插话:“他们不容易啊,我摊煎饼见得多。有回装修队来找临时工,开口压到150,十几个人没一个应声的。”这种默契维护着“200元一次”的底线,既是尊严,也是生存智慧。
偶尔有新来的试图用低价揽活,老师傅会递根烟提醒:“兄弟,你这价钱坏了规矩,往后大家都不好过。”慢慢地,新人也明白了这个理。
黄昏时分的等待
傍晚路灯亮起时,还能看见几个执着的身影。问他们怎么还不回,蹲在摩托车上的汉子笑笑:“再等等,说不定有夜班火车到的客人需要搬行李呢。”
环卫工老赵熟悉这群人:“他们和站前广场拉客的不一样,不吵不闹,就安静等着。有次见他们凑钱给迷路老人买盒饭,虽然自己过得紧巴巴的。”
这片街巷仿佛自成生态。卖炒面的摊主会给晚归的工人多抓把青菜,工人有空时也帮忙修修补补。那种“附近街巷服务价位”背后,藏着比金钱更重的情分。
深夜收工时,他们会在巷口包子铺聚一聚。有人念叨着孩子学费还差多少,有人计算哪天能攒够房租。200块钱在他们手里,要拆成很多份来用。
也许明天清晨,你还会在呼和浩特火车站附近巷口,看见那些举着“200元一次”纸牌的身影。他们用最直白的方式,书写着这座城市的另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