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的学生俗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51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姜堰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的学生俗称。

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是大一刚入学那会儿,一个学长指着一片出租房密集的区域随口说的。我当时就愣住了,脑子里瞬间闪过抗战神剧里那些高耸的、用来瞭望和防御的建筑,跟眼前这些五六层高的居民自建房怎么也联系不到一块儿。这反差,也太大了点。

后来待久了才明白,这“炮楼”啊,压根不是那个意思。它说的就是那片房子最直观的特点——密,而且高。你想想,大学城周边,学生多,租房需求旺盛。本地居民瞅准了这个商机,可不就铆足了劲往高了盖嘛。原本可能只是两叁层的小楼,硬是给加盖到了五六层,甚至七层。一栋紧挨着一栋,窗户对着窗户,楼与楼之间的过道窄得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。从远处看过去,这些密密麻麻、见缝插针的楼房,可不就像一个个竖在那儿的碉堡炮楼嘛!这称呼,形象得有点扎心,但又莫名地贴切。

这片“炮楼区”,可以说是无数姜堰学子共同的记忆了。这里充满了最真实、最烟火气的生活。楼下是琳琅满目的小餐馆、打印店、小超市和奶茶店,满足着学生们一切日常所需。楼上,就是一个个被分割成单间或套间的“小家”。多少人的大学时光,除了教室和图书馆,大部分都耗在了这儿。在这里熬夜赶过论文,和室友们彻夜聊过人生,也经历过失恋后一个人关起门来的伤心。

像“炮楼”这样的学生俗称,其实在很多大学周边都能找到类似的。这几乎成了中国大学文化里一个挺有趣的现象。比如,我有个在南方上学的朋友,他们管那种条件特别差、墙皮都往下掉的旧宿舍叫“难民营”。还有个在北京读书的同学,他们校区偏远,周边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,他们自嘲住在那儿是“下乡知青”。这些称呼,你乍一听可能觉得不太雅观,甚至带点自嘲和调侃,但仔细一品,里面全是学生们基于最直观的生活体验创造出来的智慧。

为什么学生们热衷于创造这类称呼呢?我想,这或许是一种快速建立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方式。当一个新生听到学长学姐用“炮楼”来指代那片出租区时,他瞬间就明白了那里的建筑特点和大概的居住环境,同时也有了一种“哦,原来我们都这么叫”的融入感。这种带有戏谑色彩的“黑话”,成了连接一代代学生的无形纽带,是独属于那个小群体的默契。

当然,话说回来,“炮楼”这样的地方,居住体验未必有多好。隔音效果差,夏天热冬天冷,空间狭小拥挤,这些都是常被吐槽的点。但奇怪的是,很多毕业后回想起来的人,对那段时光却往往带着一丝怀念。怀念的不是艰苦的条件,而是那种纯粹的、为未来拼搏的劲头,是那份和朋友们挤在小房间里吃外卖、侃大山的简单快乐。那片被称为炮楼的区域,承载的不仅仅是肉身的一个居所,更是青春里一段滚烫的、五味杂陈的记忆。

所以啊,下次如果你在某个大学城,听到学生们说着一些你听不懂的“行话”,比如“炮楼”、“知青点”之类的,不用太惊讶。那不过是年轻的他们,用一种独特的方式,在给自己的生活地图做标记,在为那段回不去的时光,悄悄写下注脚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