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井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相似称呼
一个外号是怎么来的?
在龙井大学城附近读书或住过几年的同学,对这个外号大概都不陌生——“炮楼”。我第一次听到这词儿,是从一个学长嘴里蹦出来的。那天我们正商量着去哪吃饭,他手一指远处几栋高高的公寓楼,随口就说:“走,去‘炮楼’那边,新开了家烤鱼。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心里直犯嘀咕:这名儿起的,怎么这么有火药味?
后来待久了才明白,这称呼压根没啥特别深的恶意,更多的是学生们一种带点调侃的默契。你看那几栋楼,方方正正,密密麻麻的窗户一个挨一个,远远看着真跟一个个竖起来的火柴盒似的,或者说,像军事堡垒里的瞭望塔。再加上楼里住的大多是租房的学生,或者刚毕业的年轻上班族,流动性大,彼此间不太熟悉,少了点老社区那种热络劲儿。这楼的外观和居住氛围凑一块儿,“炮楼”这个外号就这么传开了,挺形象的,对吧?
有趣的是,这种根据建筑样貌起外号的事儿,在大学城周边还真不是独一份。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,邻近区域相似称呼也有不少。比如,隔了一条街,有片外墙刷成暗红色的老小区,学生们私底下都叫它“红楼”。再往南走一点,有个商场顶上有个特别显眼的大圆球装饰,得了,名字来了——“球楼”。这些名字没什么官方认证,也上不了地图,却在学生们的口耳相传里活灵活现。
为啥大家都爱这么干呢?我想了想,觉得这可能是年轻人的一种本能,用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定义身边的环境。龙井大学城这片地方,对很多学生来说,是离开家乡后的第一个落脚点。给这些冷冰冰的建筑起个外号,就像给新认识的伙伴取个昵称,瞬间就拉近了距离,感觉这片天地跟自己更亲近了。说“我在炮楼下面等你”,比说“我在学府路和叁环交叉口东南角那栋灰色高层楼下等你”,可方便多了,也生动多了。
这些外号的生命力,完全来自于学生群体。它们承载着大家共同的记忆和当下的生活。也许毕业几年后,再回到龙井大学城,看到那几栋熟悉的楼,嘴里依然会自然地冒出“炮楼”两个字。那时候,想起的恐怕不只是楼的样子,更是那段呼朋引伴、在楼下等着朋友一起去吃饭、去图书馆、去瞎逛的青春时光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早已和我们的经历长在了一起。
所以啊,下次如果你在龙井大学城附近,听到这些稀奇古怪的楼名,可千万别觉得奇怪。这不过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,为他们日复一日经过的风景,贴上了一张张只属于他们自己的、带着温度的标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