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学生品茶工作室,太原学子茶艺工作室
路过山西大学城后面的小巷,总能闻到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味道不是从老茶馆飘来的,而是从一家叫“太原学生品茶工作室”的小门面里散出来的。说也奇怪,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,下午叁四点总是坐满了年轻人。
玻璃门上贴着张手绘海报,墨迹有点晕开了:“今日茶单——凤凰单丛蜜兰香”。推门进去,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围坐在长条木桌旁,有人端着闻香杯闭眼细嗅,有人在小本子上记着什么。穿亚麻衬衫的店主刚冲好一泡茶,正把茶汤分进小白瓷杯里。“来试试?这泡正好到第叁水了。”
这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
我接过茶杯时有点纳闷,现在年轻人不都喝奶茶咖啡吗?坐在旁边的女同学好像看出我的疑惑,她说第一次来也是被室友硬拉来的。“那会儿觉得喝茶多老气啊,结果现在倒好,连游戏都不打了,周末就往这儿跑。”她边说边转动着手里那个冰裂纹茶杯,“在这儿能静下来,真的。”
店主小陈是太原理工毕业的,他泡茶的手法特别轻。我问他怎么想到开这么个地方,他往壶里注水的动作都没停。“偶然在图书馆翻到本《茶之路》,看着看着就入迷了。后来发现好多同学都对茶文化感兴趣,但总觉得有距离感。”他笑了笑,“所以毕业后就弄了这个太原学子茶艺工作室,想让茶变得年轻些。”
这话不假。墙角的书架除了茶经,还摆着几米漫画和推理小说;背景音乐放的是轻音乐,偶尔也会有民谣。最让我惊讶的是,他们居然用化学实验的器皿来演示茶汤浓度——到底是大学城,连品茶都带着书卷气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周叁晚上正好碰上他们的“盲品会”。五个盖碗依次排开,同学们要通过看叶底、闻香气、品滋味来判断茶的种类。有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错把滇红认成了正山小种,懊恼地直拍额头:“完了完了,我这舌头白练了!”
但小陈从来不直接纠正。他喜欢引导大家描述自己的感受:“你觉得这泡茶汤是什么颜色?像蜂蜜水还是枇杷膏?香气让你想到山林还是果园?”慢慢地,那些刚开始只会说“好喝”“有点苦”的同学们,现在能分辨出岩茶的火工香、白牡丹的花蜜香,甚至能喝出同一款茶在不同季节的细微差别。
常来的李同学告诉我,她以前总觉得生活就该像短视频那样快节奏,直到在这里学会了等待一泡茶慢慢舒展。“你看这铁观音,第一水叁十秒,第二水二十秒...就好像在教我们,有些事情急不得。”
确实,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,能安静坐两小时喝透一泡茶,反倒成了特别的体验。窗外是车水马龙,屋里只有注水声和偶尔的讨论声,时间仿佛被拉长了。
让我印象最深的,是遇到建筑系的那对情侣。男孩正为毕业设计发愁,女孩陪他来喝茶散心。叁泡茶喝完,男孩突然盯着茶海上流转的水纹说:“我知道了!可以把闽派建筑的飞檐元素用在茶室设计里...”后来他的毕业作品真的拿了奖,答辩时特别感谢了在茶工作室获得的灵感。
这样的故事在这里很常见。文学院的学生在茶香中找到了论文选题,美术系的同学画下了泡茶时的手部特写,还有几个不同专业的同学组队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,项目就是设计便携茶具。这间小小的太原学生品茶工作室,不知不觉成了跨学科交流的奇妙空间。
夜幕降临,最后一批客人准备离开。小陈正在收拾茶具,动作还是不紧不慢的。我忽然想起他下午说的话:“茶就像个引子,把相似的人聚到一起。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都找到了让自己舒服的节奏。”玻璃门合上的瞬间,茶香还在鼻尖萦绕,而那杯渐凉的茶汤里,盛着整个下午的宁静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