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晚上哪有站小巷的,夜寻井冈山小巷去处
来井冈山叁天了,白天的纪念馆和革命遗址看得心潮澎湃,可一到晚上,反倒不知该往哪儿去了。宾馆电视没什么好看,刷手机又觉得浪费了这山里的好空气。我忽然想起白天的士司机随口提过一嘴,说茨坪老城有些小巷子挺有意思。这个念头一冒出来,就再也按不下去——井冈山晚上哪有站小巷的?不如亲自去找找看。
沿着红军路往北走,路灯渐渐稀疏起来。拐进一条斜坡,两旁是些老式民居,黑瓦木窗里透出暖黄色的光。有户人家开着门,几位老人坐在竹椅上摇蒲扇,说的方言听不真切,却让人莫名安心。再往前,空气中飘来一股焦香,是街角老伯在烤红薯。铁皮桶改的炉子冒着白气,他见我驻足,咧嘴一笑:“来个尝尝?甜得很。”
巷子里的生机
这些小巷看似安静,细看却别有洞天。有户人家在门口支了小桌,几个孩子趴着写作业;隔壁传来滋啦啦的炒菜声,辣椒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。最让我惊喜的是,在一处转角竟发现了个小书店——门脸窄得只容一人通过,里面却堆满了书。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正给一对情侣推荐本地风物志。“这条巷子往里走,还有家做竹编的老店,”他抬头看见我,很自然地接话,“老人家晚上都在店里,你们要感兴趣可以去看看。”
这让我想起白天的旅游点,虽说值得一看,但总是人挤人,少了份自在。反倒是这些不起眼的小巷,藏着井冈山最真实的生活气息。夜寻井冈山小巷去处,找的或许就是这份不刻意、不张扬的日常滋味。
继续往里走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偶尔有摩托车慢悠悠驶过,车灯在巷子里划出流动的光带。墙上还留着些斑驳的标语,仔细辨认,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痕迹。历史在这里不是陈列馆里的展品,而是活生生嵌在生活里的印记。路过一个院子,听见里面传来二胡声,咿咿呀呀的,拉的像是《井冈山上太阳红》。
往回走时又经过烤红薯的摊子,老伯正准备收工。“找到了?”他问。我点点头。他笑了:“这些巷子啊,我们走了一辈子,你们看来新鲜。”这话说得在理。对我们这些外来客来说,夜寻井冈山小巷去处像个探险;对住在这里的人而言,这就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日常。
回到主路上,霓虹灯依旧闪烁,但心里却踏实了许多。这趟随意走走,倒比白天按图索骥的参观更让人印象深刻。那些巷子里的灯光、声响、气味,还有不经意遇见的笑脸,拼凑出井冈山夜晚最生动的模样。明天就要离开了,但这条问题的答案,我想我已经找到——不在某个具体的地点,而在漫步时与这座小城不期而遇的每一个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