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称谓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3:12:35 来源:原创内容

一个名字的由来

在崇州大学城附近溜达,你可能会从一个学生口中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词。第一次听难免一愣,脑子里会冒出些军事工事的画面。但等他们笑着指给你看,你就明白了——说的就是那些孤零零立在田野或旧村边缘的细高楼房。

这些楼啊,普遍有个特点,就是“瘦高”。地基不大,却使劲往上盖,五六层算普通,七八层也不稀奇。外墙呢,简单粉刷一下,甚至有些就是红砖直接露在外头。它们往往不是成群结队出现,而是单独一栋、两栋戳在那儿,在周围低矮的民房或者开阔的农田映衬下,显得特别突兀。你说它像过去打仗用的炮楼吧,嘿,还真有几分神似。这个名字,估计就是这么来的,带着点学生们的幽默和形象联想。

其实仔细想想,这个称呼里并没有太多恶意,更多是一种戏称。学生们下了课,从规划整齐、充满现代感的校园里走出来,一眼望见这些画风迥异的建筑,觉得新奇又好玩,便给它起了个外号。一传十,十传百,“炮楼”这个名字就在学生圈子里叫开了。

相似的风景与不同的叫法

那么,除了“炮楼”,这附近的类似建筑还有没有别的称呼呢?当然有。你可能会听到有人管它们叫“握手楼”。这个说法也挺形象的,意思是楼与楼之间离得特别近,近到两栋楼里的人从窗户伸出手,几乎能碰到对方。

这种建筑形态,在很多发展迅速、土地金贵的城乡结合部都很常见。地皮有限,又想尽量多建些房间出租,只能往高里盖,同时把楼间距压缩到最小。于是,“握手楼”就成了对这种拥挤状态最生动的描述。有时候,人们也会用“亲嘴楼”来形容,意思差不多,但听起来更夸张、更逗趣一些。

无论是“炮楼”还是“握手楼”,这些称谓都不是官方定的,纯粹是民间的智慧结晶。它们像是给这些冷冰冰的建筑贴上了活生生的标签,一下子就让它们有了性格,有了故事。

走在这些楼宇之间狭窄的巷道里,你能感受到一种特别浓郁的生活气息。阳台上晾晒着各式各样的衣物,窗台上或许摆着几盆绿植,楼下小卖部的老板正和相熟的租客闲聊。这些建筑虽然其貌不扬,甚至显得有些简陋,但它们以相对低廉的成本,容纳了许多在此奋斗的年轻人和周边务工者,成了他们在城市里第一个落脚点。

所以啊,下次你再听到“崇州大学城周边的炮楼”或者“附近的握手楼”这样的说法,大概就能会心一笑了。这些独特的建筑称谓,不仅仅是学生们闲谈时的戏言,它们更像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定阶段的模样,也承载着许多普通人真实的生活记忆。它们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,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来了又走,自己也成了这片区域故事的一部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