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收费五百
最近在濮阳的朋友圈里,有个话题传得挺热——有个初中生,因为一次叁小时的通话,被收了五百块钱。这事儿听着就让人纳闷,现在不都是微信视频吗?什么电话这么金贵,叁小时就要五百块?
我特意打听了一下,原来这孩子是在某个学习辅导平台约了位“名师”做考前辅导。本来以为是普通咨询,聊着聊着就过了叁小时,结果平台直接扣了五百。家长看到账单都懵了,这不就是打个电话吗?
电话那头到底在聊什么
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觉得离谱。但细想之下,这事儿透着些不寻常。现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遍地开花,说是“免费试听”“优惠咨询”,可条款里那些小字,谁认真看过?就像这个濮阳初中生的情况,说是电话咨询,实际上绑定了自动扣费协议。
我邻居家孩子也遇到过类似情况,在某个础笔笔上问了道数学题,客服热情地推荐了“金牌讲师”,结果聊了半小时就扣了八十。孩子不敢跟家长说,偷偷用压岁钱补的窟窿。
藏在通话背后的生意经
说到这个学生叁小时通话收费五百的事儿,不得不说现在某些教育机构的套路越来越深了。他们专门研究家长心理,知道大家都舍得为孩子教育投资。于是就把普通咨询包装成“名师一对一”“定制化辅导”,收费高得吓人。
有位在教育机构工作的朋友告诉我,这些高价咨询往往事先不会明确告知具体收费标准,而是用“按时间计费”“超值服务”这类模糊说法。等通话结束,直接从绑定的支付账户扣款,想退款都难。
这不,那个濮阳初中生的家长正在和平台扯皮呢。平台说通话前已经发送了服务协议,家长说根本没注意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。两边各执一词,但钱已经扣了,要回来可真不容易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去年表妹遇到的糟心事。她在某个求职平台预约了职业规划师,本来想着聊聊职业方向,结果对方不停地推销上万块的课程。表妹不好意思打断,硬着头皮听了一个多小时,最后被扣了叁百多。她说那种感觉特别憋屈,明明是自己被动接受推销,还要付钱。
话说回来,为什么现在的线上服务都爱玩这种套路?恐怕还是因为来钱快。不需要实体场地,不用准备教材,找个能说会道的“老师”,配上精心设计的话术,就能开始赚钱了。而且很多人被扣了钱也嫌麻烦不愿追究,这就更助长了他们的气焰。
我在想啊,那个花了500元打了3小时电话的濮阳初中生,当时是不是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?明明感觉不太对劲,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叫停?孩子嘛,脸皮薄,容易被这些所谓的“专业老师”唬住。
家长们现在也头疼。既要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,又得时刻提防这些消费陷阱。就像这个学生叁小时通话收费五百的案例,说起来都让人觉得心累。好的教育不该是这样明码标价、按分钟计费的生意,更不该利用孩子的单纯来赚钱。
其实类似的消费纠纷在各地都有发生。有的是在线心理咨询,有的是法律咨询,套路都差不多——先用低价或免费吸引你,然后在服务过程中不断延长时长,最后给出一个让你肉疼的账单。
要是下次遇到这种“超长通话”的邀请,记得先问清楚:怎么收费?有没有时间限制?超时怎么办?别等账单来了才后悔。特别是给孩子用的服务,更要提前了解清楚,毕竟孩子们还没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,容易掉进这些精心设计的陷阱里。
那个濮阳初中生的事件,说到底不只是500块钱的事。它提醒咱们,在这个什么都能线上交易的时代,保持清醒多么重要。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服务,都得擦亮眼睛,别让热心肠变成了生意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