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九江老巷150元的情缘故事
九江的夏天总是湿漉漉的,青石板路面上总泛着水光。那天我拐进庾亮南路附近的一条巷子躲雨,偶然瞥见墙角用粉笔写着"150元住宿"的招牌。字迹被雨水晕开大半,像个欲言又止的秘密。
木楼梯吱呀作响,带我上到阁楼的老王正在掏钥匙。他说这价钱是十年前定的,那时候孙女要买电子琴。"现在啊,连保洁阿姨都请不起了。"他笑得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。房间确实简陋,但木头窗棂外能看见整条巷子的屋檐,像摊开的折扇。
巷子里的晨昏
清晨五点半,卖豆浆的叁轮车轱辘压过石板路的声响比闹钟还准。我趴在窗台看对门早餐店升起炊烟,系着围裙的老板娘正把蒸笼垒得高高。有个穿校服的男孩每天来买两个肉包,总是多停留几分钟,和店里扎马尾的姑娘说几句话。有次我看见他偷偷把折成方块的纸条塞进塑料袋,女孩低头擦桌子时耳朵都是红的。
老王说这条巷子住过六代人。他指着西头一栋斑驳的洋房:"那家少爷1948年去了台湾,前年他孙子找来,在门口站了整整一下午。"黄昏时分,我常看见他坐在门槛上修一把旧二胡,琴弦咿咿呀呀地响,像在给渐暗的天色配音。
150元的故事
住到第七天,我在楼道遇见刚搬来的小陈。他拎着画架,说要从浦东来这里找灵感。真是个浪漫的傻瓜——当时我这么想。可后来他每天坐在巷口画速写,画晾衣绳上的衬衫,画墙头打盹的狸花猫,画晚归人手里摇晃的钥匙。
某天清晨暴雨,我看见他浑身湿透地护着画板跑回来。画上是早餐店那个女孩在灯下包馄饨的侧影,灶台的热气把她烘得毛茸茸的。后来这幅画挂在老王的前台,标价150元。"不是真要卖,"小陈挠着头,"就是觉得这个数字...挺有缘分的。"
现在小陈的速写本里多了双总是沾着面粉的手。女孩有时会红着脸送来刚出锅的糖油粑粑,甜糯的香气能飘满整个楼道。老王悄悄告诉我,那孩子最近在学做热干面,因为小陈说过想念武汉的早餐。
深夜的巷子格外安静,能听见长江上货轮的汽笛。我窗前的书桌上落满桂花,是隔壁院墙探过来的枝条捎来的礼物。忽然明白为什么有人愿意用半生守着一方天地——有些价值从来不能用数字计算,就像老王小黑板上永远不变的150元住宿费,就像小陈画作上那个带着私心的标价,就像这条巷子里正在发生的,所有笨拙而真诚的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