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首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相似称谓的周边楼群
石大学子的共同记忆
每次路过石首大学城西侧那片宿舍区,总能听见学生们用那个特别的称呼互相招呼——“走啊,回炮楼去”。这个称呼在校园里流传了七八年,早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第一次听见这词的新生总会愣一下,随即在学长学姐的解释里恍然大悟。
说实话,这片六层高的楼房确实挺显眼。方方正正的轮廓,淡黄色外墙经过风雨冲刷略显斑驳,每层阳台密密麻麻连成一片,远远看去真像军事据点。但学生们给它起这个名字,倒不是因为外观,更多是种带着亲切的自嘲。毕竟这里的居住条件确实紧凑,十二平米的房间要塞四个人,转身都嫌挤。
不过“炮楼”这个称呼能站稳脚跟,还得归功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。这里正好处在叁所高校的交界地带,文理学院、职业技术学院和医专的学生都住这儿。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居,反而让这片区域活色生香。傍晚时分,小吃摊沿着围墙排开,麻辣烫的香味能飘出二里地。修电脑的、复印的、租书的店铺灯火通明,俨然自成一体的小世界。
住在“炮楼”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。上课铃响前十分钟出门都来得及,这对爱睡懒觉的大学生简直是福音。楼下永远不缺吃的,煎饼果子、豆浆油条、拌面水饺,一个月都能不重样。更别提那些通宵营业的奶茶店,不知陪伴了多少赶论文的夜晚。
这片区域还有个有趣现象——大家管相邻的几栋楼叫“碉堡”,斜对面的叫“哨所”。这些相似称谓的周边楼群共同构成了大学城的居住网络。虽说名字听着严肃,实际上都是学生们日常生活的舞台。比如“碉堡”一楼有家开了十年的理发店,老板记得每个老主顾偏好的发型;“哨所”旁边的篮球场永远是男生们争夺的地盘。
在“炮楼”住过的学生都经历过相似的桥段:冬天裹着羽绒服跑去公共浴室占位子,夏天为抢电扇最佳位置绞尽脑汁,期末复习时大家自觉地保持安静。这些看似艰苦的条件,反而成了联结彼此的纽带。现在新建的学生公寓条件好太多,可毕业多年的校友聚会时,最常聊起的还是挤在“炮楼”的日子。
这两年听说“炮楼”可能要拆迁改造,很多校友专程回来拍照留念。手机镜头里,那些剥落的墙皮、生锈的防盗网、阳台晾晒的衣物,都承载着青春的记忆。或许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本身,就是一代代学子给平凡生活添加的注脚。当相似的周边楼群陆续消失在城市发展的蓝图中,这些朴素的称谓反而成了打开记忆的钥匙。
黄昏时分,看着学生们说笑着走进那片楼群,窗口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。这些相似称谓的周边楼群或许普通,却是无数人青春故事的容器。 nicknames like these aren't just labels - they're living archives of campus lif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