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庆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大庆学子课堂茶香体验
教室里的茉莉花茶香,和粉笔灰的味道混在一块儿,这事儿在大庆的几所学校里已经不算新鲜了。你可能会觉得,上课喝茶?这不是跟课堂纪律唱反调吗?可偏偏就有老师把茶具搬上了讲台。
那是个周二的下午,历史老师李老师端着他的紫砂壶走进了教室。他没急着翻课本,而是不紧不慢地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小包茶叶。“今天咱们讲茶马古道,光说不练假把式。”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,都乐了——谁见过这么上课的?
茶香里的知识
水温刚好的时候,李老师开始泡茶,一边等着茶叶舒展,一边讲起唐宋时期的茶叶贸易。说来也怪,平时容易走神的同学,这会儿都睁大了眼睛。“你们看,这茶叶在水里慢慢打开,就像古道上那些商队,一步一步把文化带到远方。”有个坐在前排的女生小声说:“老师,这样记知识点,好像特别容易进脑子。”
更让人想不到的是,这种大庆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方式,还真让班级的历史平均分涨了一截。隔壁班的学生听说后,都好奇地扒在窗户边上看热闹——教室里居然能明目张胆地泡茶,这谁不羡慕?
其实刚开始,校长也皱过眉头:“这像话吗?”但看到学生们不仅没因为喝茶分心,反而讨论得更起劲,他也就默许了。有时候巡视课堂,还会在飘着茶香的教室门口多站一会儿。
语文课也没落下这股风潮。讲古诗词的时候,王老师会让同学们端着茶杯,细细品味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的意境。用她的话说:“光读诗不够,得让你们的身子骨也记住这种感觉。”慢慢地,同学们发现,那些对于茶的诗句不再只是需要背诵的文字,而是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画面。
这种大庆学子课堂茶香体验渐渐传开了。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开始琢磨怎么把茶融入教学——生物课讲茶叶的植物学分类,地理课分析各大茶区的气候土壤,就连数学老师都尝试用茶具讲解容积比例。
当然,也有手忙脚乱的时候。有个男生太过投入地观察茶叶沉浮,不小心碰倒了茶杯,弄得课本湿了一大片。全班笑成一团,老师却摆摆手:“没事,这也算交了学费——现在你知道什么叫‘泼茶香’了吧?”
说来有趣,自从教室里飘起茶香,同学们迟到的都少了。大家都惦记着早点到教室,泡上今天的第一杯茶。几个以前总爱在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,现在精神头特别足——“喝茶总比睡觉强吧?”他们笑嘻嘻地说。
这种教学改革不是突发奇想。大庆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,想让知识变得更亲切、更接地气。把茶文化请进课堂,就是其中一步妙棋。它不只是换个花样讲课,更是想让同学们明白,学习这件事可以很生活化——就像喝茶一样,慢慢品,才能尝出真滋味。
现在走在这些学校的走廊里,偶尔能闻到从教室里飘出的淡淡茶香。那味道里,有知识,有文化,还有学生们渐渐培养起来的耐心与专注。或许教育的真谛,就藏在这一杯清茶里——不急不躁,温润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