凭祥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凭祥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
这两天我表弟刚去凭祥上大学,家里人就忙活起来了。小姨神秘兮兮地给我发微信:“你说要不要存个凭祥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啊?万一孩子突然缺个什么东西...”我听着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,忍不住笑了。
这让我想起去年陪朋友去凭祥旅游时遇到的趣事。我们在弄怀边贸市场想买些东南亚零食,但和店主语言不通,正发愁呢。旁边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主动用流利的越南语帮我们翻译,聊完才发现他是凭祥师范大学的学生,周末来市场做社会实践。朋友当时就感叹:“要是能有个凭祥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就好了,下次来旅游可以请他当向导!”
校园里的“及时雨”
其实在凭祥的大学城里,这种同学间的互助特别常见。上周我特意去凭祥大学城转了转,在奶茶店碰到个大叁的男生。他边吸珍珠边笑着说,自己上学期就帮外地游客解决过燃眉之急——有对老夫妻的手机在友谊关突然没电,联系不上旅行团,正好他路过,用自己的充电宝帮了忙。“后来阿姨非要记我电话,说这就是他们专属的凭祥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。”他挠挠头,“现在逢年过节还能收到阿姨寄的土特产呢。”
这种随时能联系到的便利,慢慢成了这座边境城市的特色。在口岸附近的开水房里,我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兼职群的消息。扎马尾的姑娘说:“昨天帮个韩国客商翻译合同,他直接往我校园卡里充了五百块饭钱!”另一个短发女生接话:“是啊,咱们平时多留意这些凭祥学子即时响应联系方式的机会,既帮了别人又赚零花钱。”
背后的温暖故事
不过要说最打动我的,还是理工学院那个做助老项目的团队。他们给独居老人做了简易呼叫器,只要按按钮,队员手机就会响。队长小陆给我看他的通话记录,最近一次是凌晨叁点,李奶奶家的猫蹿上房顶下不来了。“我们穿着拖鞋就跑去搬梯子,”他笑着说,“虽然困得眼皮打架,但看到奶奶安心的样子,值了。”
这样的故事在凭祥高校里还有很多。或许正是这种边境城市特有的烟火气,让学生们更懂得互帮互助的意义。就像在跨境商贸园区遇到的那个大二学生说的:“在这儿读书久了,会觉得整座城市都是个大课堂。”
夜幕降临时,我路过大学城后街的小吃摊,听见几个学生边吃烤串边聊天。“明天谁去口岸?帮我带盒越南咖啡呗!”“我去的,直接发我购物清单词”这样随口的对话里,藏着多少随时准备伸出的援手。我突然理解小姨的担心了——或许她想要的不是某个特定号码,而是知道孩子生活在这样互帮互助的环境里的那份安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