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,附近同学优惠电话服务
记得上个月交话费的时候,我盯着账单发了半天呆。手机套餐里那几百分钟通话时间,每个月都用不完,可隔壁班王阿姨家的儿子却为电话费发愁。他妈妈在浙江打工,每周雷打不动要通叁次长途电话,光是话费就占了他零花钱的大半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,2008年那会儿,家里装固定电话还要初装费,长途电话更是要掐着表打。现在网络是发达了,可像我们峨眉山这种小城,还是有不少家庭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。那些留守在家的初中生,想和父母多说会儿话都成了奢侈。
百元通话卡的出现
就在上周,我在学校公告栏看到个手写广告:“峨眉山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,专为异地亲情连线”。下面还用小字注明“附近同学优惠电话服务可上门办理”。说实在的,刚开始我还怀疑是不是骗局,叁小时长途通话这个价格实在便宜得不像话。
后来打听才知道,这是几个高叁学长搞的公益活动。他们和本地电信公司谈了个学生优惠套餐,又自己垫钱补贴一部分,这才把价格压到这么低。负责这事儿的李学长跟我说:“我们也是从留守家庭过来的,知道想爸妈是什么滋味。”
你可能会问,现在不是有微信视频吗?但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长,工作环境嘈杂,车间里机器声轰隆隆响,根本没条件视频。再加上有些爷爷奶奶用的还是老人机,除了接打电话啥功能都没有。这种情况下,传统的语音通话反而最实在。
我跟着李学长去送过两次通话卡,那场景确实让人触动。有个初二的女生,拿到卡片时眼睛亮亮的,小声说“这下可以听妈妈讲完睡前故事了”。她说的“睡前故事”,其实是妈妈在电话里给她讲打工城市的见闻。
温暖在校园蔓延
这项峨眉山学生百元叁小时通话的服务慢慢传开后,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。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主动多买几张卡,拜托学长转赠给需要的人。教导主任本来想制止这种“商业行为”,了解情况后反而给开了绿灯,允许在指定区域张贴广告。
现在走在校园里,偶尔能听到同学在聊:“你办了那个通话卡没?我昨晚和爸妈聊了四十分钟,他们那边下雨了……”这种随时能和远方家人说说话的踏实感,确实是网络留言代替不了的。
附近同学优惠电话服务也在悄悄升级。有些高叁学生把自己不用的旧手机捐出来,借给家里没智能手机的同学。虽然只是些老款机型,但至少能视频通话了。有个男生第一次在手机里看到在广州打工的爸爸,竟然偷偷抹眼泪,说爸爸白头发多了好多。
其实算笔账就明白,这个价格根本赚不到钱。通话卡的成本加上人工,每张还要倒贴几块钱。但李学长他们说,看到同学们和父母通话时开心的样子,比考上大学还让人高兴。
昨天我在操场碰到那个初二女生,她正抱着电话笑盈盈地说:“妈,我今天数学考了92分……你放心,我晚饭吃了红烧肉……”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,那场景莫名让人心里暖融融的。
或许在很多人眼里,这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事。但对这些孩子来说,能在想家的时候听听爸爸妈妈的声音,就是青春期里最温柔的陪伴。有时候,科技发展得快慢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把人心拉得更近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