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洲里火车站后面的巷子怎么走,满洲里火车站后巷路线
满洲里火车站后面的巷子怎么走
刚出满洲里火车站,有位大姐拉着行李箱过来问路:"师傅,听说火车站后面那片巷子挺有意思,具体该怎么走啊?"我笑着给她指了方向,这问题最近确实常遇到。很多朋友第一次来满洲里,都会对火车站后面那些纵横交错的巷子产生兴趣。
其实找到这些巷子特别简单。当你站在火车站广场面对主出口时,只需要往右手边沿着人行道走大概一百米,会看见个不太显眼的斜坡。顺着坡道往上走,转过红砖砌的转角,眼前豁然开朗——青石板路纵横交错,彩色木刻楞房子错落有致,这里就是大家常说的后巷区域。第一次来的人可能会在转角处犹豫,记住认准那家挂着蓝色招牌的便利店,从它旁边拐进去就对了。
这些巷子挺有意思,宽度刚够两辆自行车错身。地面是磨得发亮的青石板,下雨天会泛起温润的光泽。走在巷子里,能听见各家院门飘出的家常话,偶尔还有手风琴声。要是赶上午后,经常能看到老人家坐在自家门槛上晒太阳,用带着东北口音的俄语打招呼。
记得去年冬天帮个摄影爱好者指路,他后来特别回来感谢我,说在第叁条巷子拐角拍到了绝美的夕阳——金黄色的余晖洒在墨绿色窗框上,晾衣绳挂着的围巾随风轻扬。他说这景象比很多着名景点都动人,后来他每次来满洲里都要去那儿转转。
现在这些巷子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,不过多了些特色小店。有家做列巴的老作坊,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麦香味;再往深处走还能找到卖套娃的店铺,老师傅现场绘制花纹。要是走累了,巷子中间有口老水井,旁边的石凳总坐着闲聊的邻居,问路时他们都会热心地给你指方向。
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也在巷子里转晕过。后来发现个窍门:每条巷口门牌的颜色都不太一样,红色门牌是南北向的,蓝色是东西向的。掌握这个规律后,在巷子里穿梭就轻松多了。最近巷子口新开了家奶制品商店,他家的酸奶味道特别纯正,现在都成了我给别人指路的地标参照物。
现在天冷,去巷子里逛记得多穿件外套。那边建筑密度高,下午叁四点太阳就被遮住了,温度降得比较快。最好挑晴天的上午去,阳光斜斜照进巷子,光影特别好看。要是碰上晨雾未散的时候,朦朦胧胧的巷子更有味道,像是走进了老电影的画面。
昨天又碰见两位游客在研究地图,我主动上前帮忙。他们按照我说的路线,很快找到了想去的皮革作坊。临走时还感慨,说这条满洲里火车站后巷路线比导航标的明白多了。其实在满洲里问路就这样,本地人都习惯用"邮电局转角""蓝招牌商店"这样的地标,比说东南西北更管用。
这些巷子看着错综复杂,走熟了就会发现特别亲切。每扇彩色木门后面都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风景,可能是开满鲜花的小院,也可能是飘着烤包子香气的厨房。在这片巷区慢慢逛,经常能发现让人惊喜的角落。
最近火车站旁边在修新的步行街,但后面的老巷子还是老样子。有居民说这些俄式木刻楞房子要保护起来,让来往的旅客都能看到满洲里最生活化的一面。要是你来满洲里,建议一定抽时间走走这些巷子,比起那些热门景点,这里藏着更多这座边境小城的真实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