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油那里有站小巷的,江油站附近小巷位置
刚出江油站,一位拉着小推车的大姐就凑过来问:“师傅,住店不?旁边巷子里干净又便宜。”我笑着摆摆手,目光却不由自主飘向车站右手边那片交错的老巷子。青瓦房挤挤挨挨,晾衣绳在巷子上空飘飘荡荡,像极了老电影里的场景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走进第一条巷子,炸油条的香味就扑鼻而来。才早上七点多,早餐摊前已经排起小队。“这家油条我吃了十几年咯,”排在前面的大爷转过头和我搭话,“他们家的豆浆都是石磨现磨的。”顺着他的视线望去,巷子深处确实摆着台老石磨,豆香味若有若无地飘过来。再往里走,剃头师傅正在给老街坊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;杂货店老板娘在门口择菜,准备着中午的生意。这条江油站附近小巷位置虽然不起眼,却藏着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
拐过弯是另一番天地。旧书摊支在墙角,泛黄的书页被风吹得哗哗响。修鞋匠埋头敲打着一只脱胶的鞋底,叮叮当当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。我忽然想起朋友提起过,江油那里有站小巷的老味道,多半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。果然,往前走了二十来步就看见家肥肠馆子,招牌旧得褪了色,但门口炖锅里翻滚的红汤实在诱人。
巷子深处的老手艺
在第叁条巷子尽头,我偶然发现了个做竹编的老作坊。老师傅坐在小凳上,青竹片在他指尖翻飞,慢慢变成菜篮的形状。“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个啦,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“但我在这巷子里编了四十年,街坊们用惯了。”他脚边摆着几个编好的竹筛,阳光透过瓦片缝隙洒在上面,映出细密整齐的纹路。这样的手艺,在主干道的商铺里早已不见踪影,也只有钻进这些江油站附近小巷位置才能偶然遇见。
走着走着竟有些迷失方向。巷子与巷子之间互相连通,像是张看不见的网。问路时,杂货店老板很热心地给我指方向:“看见那棵歪脖子树没?往左拐就到车站后街了。”确实,在这些巷子里,本地人认路全靠这些独特的地标——可能是棵形状特别的树,也可能是某家窗户上贴的红色窗花。
快到中午时,我总算摸清了这片巷子的大致布局。它们以车站为圆心向外辐射, newest 的也有二三十年历史了。虽然地图上很少标注这些江油那里有站小巷的具体信息,但对本地人来说,这里既是通往车站的捷径,更是日常生活的脉络。买菜、吃饭、理发、修补物件,不出巷子都能解决。
重新回到车站广场时,回头再看那片巷子,突然觉得它们像是城市的另一重底色。高铁站新建的玻璃幕墙闪闪发光,而一墙之隔的老巷子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缓缓呼吸。下次如果你也路过江油站,不妨多留半小时,拐进那些巷子里走走。或许你也会发现,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图景里,还藏着这样值得慢慢品味的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