汨罗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同类建筑别称
汨罗大学城的那些“炮楼”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去年在汨罗大学城的小吃街上。当时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边嗦着粉边聊天:“晚上回哪个区啊?”“就后面那栋炮楼,近得很。”我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,那是栋灰白色的筒子楼,密密麻麻的窗户像蜂窝似的,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在风里飘得像万国旗。
后来待久了才发现,原来这几乎成了学生间的通用暗号。所谓“炮楼”,指的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专门租给学生的私房。这些楼大多六七层高,没电梯,一层能隔出十来间屋。走在楼道里,能闻到各种味道——楼下的麻辣烫、隔壁的洗衣粉,偶尔还能听到学生练琴的声音。说真的,第一次走进这种楼的时候,我还在想,这楼道窄得要是两个人迎面走过,都得侧着身子。
这些建筑之所以被叫做炮楼,除了外形像旧时的碉堡,更因为住得密集。一个十来平的单间,往往塞着两张上下铺,住四个学生。有次我去找租住的学弟,他正趴在床上写论文,室友在打游戏,另一个在阳台打电话。虽然挤是挤了点,但一个月叁百块的租金,对还没挣钱的学生来说,确实挺香。
有意思的是,在汨罗大学城周边,不同区域的“炮楼”还有各自的别称。北门外的因为外墙刷成了淡黄色,被戏称为“菠萝堡”;西门那片楼间距特别近,学生们笑称是“握手楼”,形容两栋楼的人几乎能从窗户握手;而东门那些新盖的,虽然格局差不多,但因为装了电梯、刷了卡,租金贵了一截,学生们半开玩笑地叫它们“豪华炮楼”。
住在“炮楼”里的日子,成了很多汨罗学生的共同记忆。晚上九十点,楼里最热闹,下课回来的、点外卖的、串门聊天的,让整栋楼活了起来。周末就更不用说了,偶尔能闻到谁家在煮火锅,香气顺着楼道飘,馋得人直流口水。有个大四的学生跟我说,他在这住了叁年,虽然条件一般,但晚上熬夜写论文时,知道整栋楼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,反而觉得特别踏实。
当然,问题也不是没有。比如隔音效果差,隔壁闹钟响了全屋都能听见;高峰期等卫生间得像打仗;还有那些纵横交错的电线,看着确实让人担心。但这些似乎都没能阻挡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选择住在这里——毕竟,下楼走五分钟就到教室,晚上能和小伙伴在路边摊聊到半夜,这种便利和自由,是学校宿舍给不了的。
走在这些楼宇之间,经常能看到很有趣的场景:阳台上的多肉植物排成排,窗台上晒着的球鞋,楼下停满的共享单车。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,也记录着年轻人在此度过的青春岁月。有位已经毕业的学长回忆说,他最怀念的就是在“炮楼”里和室友们挤在一起看球赛的日子,虽然空间小,但那份热闹和亲密,后来再也没体验过。
如今,尽管学校在不断扩建宿舍,但汨罗大学城周边的这些“炮楼”依然住得满满当当。新来的学弟学妹们继续沿用着这些称呼,继续在这些狭小却充满生机的空间里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大学故事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这些学生各奔东西,他们还会记得,在汨罗,有过这样一片特别的建筑,承载过他们最肆意、最真实的年轻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