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100米内附近的人,周边百米内的人群
最近总有人问我,在陌生地方怎么快速认识新朋友。这让我想起上周去参加行业论坛的经历。那天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,我在酒店大堂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,突然意识到周围坐着不少同样早到的来宾。他们有的在整理资料,有的喝着咖啡,还有人背着同款会议包——看来都是参会者。
趁着会议还没开始,我打开会议础辫辫的"来宾100米内附近的人"功能。界面立刻弹出几个带着公司标签的头像,最近的那个居然就坐在斜对面的沙发圈。巧的是,我们公司正想找他们行业的人做市场调研。
从线上匹配到线下交流
我对着手机犹豫了叁秒钟。直接走过去会不会太唐突?但转念一想,反正待会儿都要在同一个会场坐两天,现在搭话反而更自然。于是端着咖啡走过去,晃了晃手机:"您好,看到系统显示我们都在找市场调研的合作方..."
后来两天的会议里,我们不仅完成了数据收集,还意外发现了业务互补的可能。更没想到的是,通过这位新朋友引荐,我又认识了他们公司的技术总监。现在回想,要是当时没留意周边百米内的人群,这些机会可能就擦肩而过了。
其实这种经历很多人都有过。记得去年在科技园区,我同事就用类似功能找到了拼车伙伴。那位住在相邻小区的工程师,现在不仅成了固定车友,上周还帮我们团队解决了技术难题。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。
现在各种活动都开发了参会者定位功能。不过有人担心隐私问题,这确实需要平衡。我个人的习惯是,只在大型会议或行业展会开启这个功能,平时都会关闭。就像在电梯里遇到邻居,点头微笑很自然,但不会追着人家问门牌号。
或许下次当你参加展会、音乐节或是行业培训时,也可以留意下周围。那些和你选择同一场活动的人,很可能有着相似的兴趣或需求。当然不是说要功利性地结交每个人,但给自己多留一扇可能性的门,总不是什么坏事。
前两天看到会议组织方的数据,通过"来宾100米内附近的人"功能建立的业务联系,比传统交换名片的转化率高出40%。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住大院,孩子们总是最先和相邻楼栋的小伙伴玩在一起。科技让这种天然的亲近感,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