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门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俗称碉堡区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11:31:38 来源:原创内容

你要是来铁门关大学城找人,说宿舍楼或者教学楼,人家可能还得愣一下。但你要是问“炮楼”在哪儿,无论是学生、快递小哥还是附近开店的老板,保准能给你指得明明白白。

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,还是刚入学那会儿。拖着大行李箱,满头大汗地拦下一位学长问路。他咧嘴一笑,手往远处一指:“喏,就那片‘炮楼’,最高的那几栋就是新生宿舍。”我当时心里直犯嘀咕,这名字听着可真有点唬人。

“炮楼”这名儿是怎么来的?

后来待久了才弄明白。我们这片宿舍区吧,楼房建得是又高又密,窗户还小,一排排整齐划一地立着。从远处看,灰扑扑的外墙,方正正的造型,可不就跟老电影里的军事碉堡一个样嘛!也不知道是哪位有才的师兄最先喊出来的,这“炮楼”的外号就这么一传十、十传百地叫开了,比它的正式名称响亮得多。

更有意思的是,如果你以为只有宿舍区有这个待遇,那就错了。以“炮楼”为核心,扩散出去的那一圈生活区,包括几条小吃街、几家网吧和零散的出租房,被大家心照不宣地叫做“碉堡区”。这俩称呼就像一对孪生兄弟,牢牢绑定在了铁门关大学城的地图上。

白天,这里是充满活力的。下课铃一响,“炮楼”里便会涌出无数饥肠辘辘的学生,瞬间填满“碉堡区”的每一个角落。麻辣烫店里雾气缭绕,奶茶窗口排起长队,打印店里讨论着小组作业,充满了大学特有的那种忙碌又散漫的气息。

可一旦到了深夜,“炮楼”就展现出它名字里那股子沉静,甚至有点孤寂的劲儿。很多个夜晚,我都能从宿舍的小窗里,看到对面楼栋零星亮着的灯光。那可能是赶论文的,可能是备考研究生的,也可能是单纯熬夜打游戏的。每一盏灯火背后,都是一个年轻而又鲜活的故事。

说来也怪,刚开始觉得这名字土得掉渣,甚至有点不吉利。可四年住下来,反而听出了几分亲切。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号,更像是一个烙印,承载了我们这代学生共同的记忆。夏天一起在“碉堡区”的烧烤摊撸串吹牛,冬天缩在“炮楼”里互相借暖宝宝,这些细碎的日常,都成了青春里抹不掉的底色。

有时候我想,也许很多年后,学校的楼会翻新,周边的店铺会换了一茬又一茬。但“炮楼”和“碉堡区”这两个名字,大概会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口中流传下去。它们不属于任何官方文件,却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,活在了每一代学生的嘴里,成了我们心照不宣的暗号,成了这片土地真正拥有的、带着体温的灵魂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