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洪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茶香课堂学习时光
清晨的阳光透过芭蕉叶洒进教室,几个学生正围着电陶炉忙活,白瓷壶里飘出普洱特有的陈香。穿傣族服饰的女孩小心地将茶汤分入品茗杯,同学们凑近观察茶汤颜色,有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:"这茶饼是我们家去年存的,香味比新茶醇厚多啦!"
当茶台搬进教室
在景洪这所学校的特色课程里,茶艺课总弥漫着轻松氛围。老师并不急着讲解理论知识,而是先让同学们传递着闻香杯。"你们能分辨出这款易武山春茶里的蜜香吗?"随着提问,原本嬉笑的学生渐渐安静,有人眯眼回味,有人恍然大悟:"难怪我总觉得家里喝的茶少了点什么!"窗外就是连绵的茶山,教室里讨论的正是每天触手可及的生活。
穿校服的少年熟练地用茶针撬开茶饼,动作带着这个年纪特有的生涩与认真。他们这节课要对比叁家茶农送来的样品,记录每泡茶汤的变化。"第叁泡开始回甘了!"靠窗的男生突然举起杯子,几个脑袋立刻凑过去品尝。这种带着游戏感的实操,让原本枯燥的农产物知识变得像寻宝游戏。有学生边记笔记边嘟囔:"原来爷爷常说的高山茶气,就是这种喉咙里凉丝丝的感觉啊。"
茶汤在玻璃公道杯里泛着琥珀光,学生们轮流担任茶艺师。有个腼腆的女生第一次为大家分茶时手都在抖,现在已能边冲泡边讲述茶叶故事。"我们寨子的古树茶,要配着山泉水才好喝",她说话时眼睛发亮,鬓角的山茶花随着动作轻轻摇晃。这些场景让人想起傣家竹楼里代代相传的待客之道,只不过如今在课堂重现时,多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陪伴。
课程间隙常有有趣插曲。上个月学生们自发组织了"盲品擂台",把自家带来的茶叶编号冲泡。有个总坐后排的男生连续猜中叁款茶的山头,顿时成为全班焦点。"我从小跟着奶奶采茶",他挠着头解释,"她教我用牙齿嚼鲜叶判断品质"。这种不经意间闪光的本土智慧,往往比教材上的标准答案更让人触动。
茶具碰撞声与讨论声交织的课堂,暗含着更深层的尝试。有学生开始用手机记录茶树发芽周期,有小组在分析不同包装对茶叶风味的影响。那位总爱在茶席上写生的女孩,最近把傣锦纹样绘在了茶席设计里。看着孩子们在茶香中自然生长出的创造力,你会觉得,这袅袅茶烟缭绕的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雨林生态呢?
下课铃响起时,电磁炉还在咕嘟作响。学生们小心地把茶具归位,有个男生往保温杯里灌满茶汤:"带回去给阿爸尝尝我的冲泡手艺。"玻璃窗上凝结的水蒸气缓缓滑落,映出那些在茶香里度过午后时光的年轻身影。他们哼着流行歌收拾茶渣,讨论着周末要去茶山采春茶,全然不觉传统正以这样的方式,在指尖悄然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