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兴大学城约找学生,资兴大学城联络学生
最近和朋友聊天,说起资兴大学城附近新开了家自习室,环境特别棒。我俩正琢磨周末要不要去体验一下,他突然问我:“你说现在学生们都爱去哪儿?想组个读书会都找不到人。”这话倒是提醒了我,在资兴大学城约找学生这件事,还真有点门道。
校园里的偶遇与发现
那天我特意去了趟大学城的商业街,正好碰上几个学生在奶茶店讨论小组作业。听见他们聊得起劲,我忍不住凑过去搭话:“同学打扰下,你们平时除了上课,还会参加什么活动啊?”扎马尾的女生边吸珍珠边说:“其实我们挺想参加社会实践的,就是找不到靠谱的组织者。”她旁边戴眼镜的男生点点头:“上学期有个创业团队来找我们合作,后来因为沟通问题就不了了之了。”
这番对话让我突然意识到,资兴大学城联络学生这件事,关键不在于“找”,而在于“怎么找”。就像拼拼图,得找到对的连接方式。
后来我又碰到经管学院的大叁学生小林,他正在筹备校园音乐节。“最早我们在食堂门口摆摊招募,”他边说边比划,“后来改成在社团群里发通知,效果反而更好。现在学生们都习惯在专属平台交流,直接私信联系反而让人觉得冒犯。”
那些被忽略的细节
其实在资兴大学城约找学生,最重要的是换位思考。记得有次看到校外公司来做推广,穿着西装打着领带,往路口一站,学生们都绕着走。后来换了几个高年级学生当校园大使,穿着卫衣运动鞋,就在宿舍楼下随便聊聊天,反而聚拢了不少人。
食堂李阿姨跟我说了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她发现每周叁下午总有很多学生在叁楼讨论区写作业:“你要是想找人做问卷调查,那个时间段过去准没错。他们做完作业正好有空,心情也放松。”这不,连阿姨都摸出门道了。
现在很多人在资兴大学城联络学生时,总想着要走正式渠道。但据我观察,有时候非正式的场合反而更有效。比如体育场傍晚的跑步队伍,图书馆二楼的休息区,甚至是校车等候点,都是自然交流的好地方。关键是要营造那种“正好遇到”的感觉,而不是刻意安排。
说到这里,我想起美术学院的小王。他上学期想找模特写生,开始在公告栏贴启事,半个月都没人搭理。后来他干脆带着画板坐在湖边写生,有同学好奇来看,他顺势邀请对方当模特,结果不仅找到了模特,还结交了好几个朋友。
说到底,在资兴大学城约找学生这件事,就像煮汤圆,火候太急会破皮,火候不够又夹生。得慢慢来,找到那个刚好的温度。现在每次路过大学城,看到那些充满活力的年轻面孔,我都觉得,与其说是我们在找他们,不如说是需要搭建一个让他们愿意走近的空间。
前两天又遇到开头的那个朋友,他说读书会居然组起来了。问他是怎么做到的,他神秘地笑笑:“就在学生常去的论坛发了帖,不过用的是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。”看来,沟通的桥梁从来都是双向的,我们要做的,就是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连接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