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河学生品茶工作室,纳河学子茶艺工作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7:13:06 来源:原创内容

走在纳河校区梧桐树下,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股香气像条看不见的线,把人往林荫道尽头那间青瓦白墙的小屋引——那儿就是学生们口耳相传的纳河学生品茶工作室。

推开门,铃铛轻响。满架茶罐列在墙边,玻璃瓶里装着不同颜色的茶叶,从碧螺春的银绿到普洱的深褐,像把四季都收在里头了。大叁学生小林正在茶台前烫杯子,热水冲进白瓷盖碗,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镜片。“学长试试今年的明前龙井?”她边说边递来一盏茶,汤色清亮得像初春的纳河水。

茶香里的另一种课堂

这里与其说是工作室,不如说是个流动的教室。没有固定课表,却总有人在演示如何高冲低泡;不考试,但大家比谁都认真记着水温对茶汤的影响。上周有个机械系的男生,居然用动力学原理解释起摇香手法,把在场的文科院同学听得一愣一愣的。

记得第一次来那天,我对着茶盘上七八种器具发懵。茶则、茶针、茶夹……这些物件在茶艺社同学手里像活过来似的。大二学弟小陈看我手忙脚乱,笑着过来示范:“注水要沿着盖碗边沿画圈,就像……”他歪头想了想,“就像给纳河里的天鹅喂食,得轻轻地把食物推过去。”

这种教法特别有意思。他们不会搬出厚厚一本茶经,而是用我们熟悉的校园生活打比方。说铁观音的兰花香像图书馆后那片玉兰林,讲普洱的回甘仿佛熬过期末考试后的轻松。渐渐地,我分得清岩茶的焙火香,也尝得出单丛的蜜兰韵。

最让人惊喜的是纳河学子茶艺工作室带来的改变。以前总觉得茶道是爷爷那辈的玩意儿,现在发现00后玩得更鲜活。有人把茶席搬到樱花树下,伴着落英品碧潭飘雪;还在跨年夜办过围炉煮茶,用老白茶配着食堂买的烤红薯。

茶杯里的相遇

在这儿认识的每个人都带着故事。医学生小董常来练习茶道礼仪,她说这能培养做手术需要的耐心;美院的姑娘带着写生本来画茶器,说盖碗的弧度比石膏像难画多了。有时候聊得兴起,一壶茶续到没味,话题从茶叶发酵转到论文答辩,恍惚间分不清这是在课外活动还是生活课堂。

记得去年深秋,我们试饮正山小种。温杯时窗外忽然下雨,雨点敲着芭蕉叶,松烟香混着泥土气飘进来。正在讲解的茶艺社长停下话头,大家静静听着雨声,看橙红茶汤在杯中轻晃。那种默契的宁静,比任何语言都让人懂得什么叫“一期一会”。

现在每次经过那间青瓦小屋,总能看见新面孔。可能是被茶香吸引来的留学生,也可能是刚结束社团活动来歇脚的同学。木质招牌上的“纳河学生品茶工作室”几个字被雨水洗得发亮,而门口小黑板永远写着今日茶单,旁边必有一行俏皮字句:“试新茶啦!今天喝的是能让论文变顺的乌龙哦词”

茶台边的新人们依然会手抖洒出茶汤,老茶客照例笑着递过茶巾。在这个总说年轻人浮躁的年代,我们在这方天地里学着如何安静地注水,如何耐心地等待叶片舒展。或许所谓传承,不过是把爷爷的紫砂壶换成学长的手绘盖碗,却依旧守着那份对生活的温柔郑重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