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双城哪有站街的小巷
这几天老有人问我双城哪有站大街的小巷子,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问题我也愣了一下。站大街这说法在我印象里带着点老味儿,现在年轻人都不太这么说了。
记得小时候住在老城区,那种巷子可多了。青石板路歪歪扭扭的,两边是斑驳的砖墙,傍晚时分总能看见街坊邻居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聊天。现在城市规划得越来越好,这样的巷子确实越来越难找了。
记忆里的那些巷子
我印象最深的是建设路那边的一条巷子,不宽,也就够两辆自行车错车。巷口常年有个修鞋的大爷,往里走几步是个小卖部,玻璃柜台里摆着各种零食。那时候放学总爱绕到那儿买根冰棍,和同学在巷子里晃悠。
现在再去找,那条巷子早就拆了,原地盖起了购物中心。说实话,我心里还挺失落的。城市发展是好事,可那些藏着故事的角落就这么消失了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
前两天特意去双城的老城区转了转,想找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巷子。转了大半天,在和平街后面还真发现了几条保存完好的老巷。巷子不深,但走进去特别安静,和外头马路的喧哗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现在的巷子变了模样
这些巷子和记忆里的不太一样了。墙面被统一刷成了灰白色,地面铺了新的地砖,还划了停车位。不过那份烟火气还在——二楼窗户伸出来的晾衣杆,门口停放的老式自行车,墙角那几盆绿植,都让人感觉特别真实。
碰巧遇到个下楼取快递的大姐,我问她在这住了多久。她说从小就在这儿,快四十年了。聊起巷子的变化,她笑着说现在干净是干净了,就是少了点从前的热闹。“以前夏天晚上,家家户户都搬桌子在巷子里吃饭,现在都没人这么干了。”
我又在附近转了几条巷子,发现每条都有自己的特点。有的巷子开着好几家小餐馆,飘着饭菜香;有的巷子比较安静,大多是住家;还有的巷子成了创意小店聚集的地方,挺多年轻人来打卡。
站在巷子口往外看,对面就是新建的高层住宅,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这一对比挺有意思——巷子里是慢悠悠的生活节奏,巷子外是快速发展的现代都市。
说实话,要找纯粹的老巷子确实不容易了。城市在变,生活也在变,巷子自然也跟着变。但变的只是样子,巷子作为城市记忆的功能没变,它依然是连接人与人、人与城市的特殊空间。
那天我从巷子里走出来已经傍晚了,回头看了一眼,几户人家的灯陆续亮起来,暖黄色的光从窗户透出来。忽然觉得,无论城市怎么发展,这种有人情味的地方总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