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时长事件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5:03:12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说来你可能不信,赤峰有个初中生,花了整整八百块钱打了叁个小时电话。我刚听说时也直摇头,谁家孩子这么不懂事?可仔细一琢磨,这哪是通电话,分明是堵在孩子心里的大石头。

事情其实挺简单的。孩子爸妈在外地打工,半年没回家了。那天孩子月考拿了全班第叁,兴冲冲想给爸妈报喜。可连着打了十几个视频都没人接——爸爸在工地赶工期,妈妈在厂里加班。孩子憋着一股劲儿,非要等到父母接电话不可,最后用爷爷的老人机拨通了长途。叁个小时里,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在说,电话那头时不时传来“嗯”、“知道了”、“要听话”。

话费背后的惦念

爷爷发现话费时差点气坏,可看到孩子攥着成绩单的样子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这孩子平时特别懂事,夏天捡瓶子卖,冬天帮邻居看店,从不乱花钱。偏偏这次像着了魔似的,非要听到爸妈的声音不可。你说这八百块钱花得值吗?要我说,值!这不是普通通话,是孩子攒了半年的心里话啊。

现在想想,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孩子。咱们小时候不也这样?心里有话就想找最亲的人说。可如今很多父母为了生计奔波,把孩子留在老家。这些孩子看着啥都不缺,其实最缺的就是能和爸妈好好说会儿话。这个赤峰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,孩子需要的不是多少钱,而是能随时找到人的那份踏实。

隔壁李老师说,现在学校里有叁成学生是留守儿童。这些孩子普遍有个特点——要么特别沉默,要么特别调皮。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引起注意。那个打长途电话的孩子,之前在学校也是闷葫芦一个,这次能考进前叁,说不定就是憋着劲想让父母骄傲。

这事传开后,村里几个年轻人建了个微信群,让在外打工的家长轮流抽空和孩子们视频。虽然比不上天天见面,但至少让孩子知道,想说话的时候能找到人。有个孩子悄悄跟我说:“现在打电话不用等那么久了。”

说到这,我倒想起另一个学生高价通话时长事件。上个月邻县有个女孩,每周都要花五十块钱给在省城打工的妈妈打电话,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。老师问她哪来这么多钱,她说把早餐钱省下来了。“听着妈妈说话,就像她在身边一样”,这话听着真叫人鼻子发酸。

其实孩子们要的真不多。可能就是考试进步时能及时听到一句夸奖,受委屈时能随时找到人诉苦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,恰恰是成长中最需要的养分。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可有时候,最该接通的那根线反而最难连通。

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好些天。或许我们该想想,在忙着给孩子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,是不是也该留点时间好好听他们说话?毕竟有些话,过了那个年纪,那个心境,就再也不会说出口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