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溪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本溪胡同辩辩快餐体验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本溪站前那片老居民区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晃眼,二楼晾着的衬衫还在滴水。走着走着,看见个蓝色招牌,写着"蚕蚕快餐"四个字。
店门脸窄窄的,差点错过。推开玻璃门,铃铛叮铃响了一声。老板娘正低头按计算器,听见动静抬起头:"吃点什么?"她身后的墙上贴着塑封菜单,字迹有些褪色了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我要了份招牌炒饭,找个靠窗位置坐下。这家店真是小,统共六张桌子,靠得近近的。旁边桌的大哥在打电话:"对,就老地方,巷子里那家。"他挂掉电话,冲着厨房喊:"老样子啊,青椒肉丝盖饭!"
厨房是开放式的,能看见师傅颠勺。火苗猛地窜起来,又落下去,铁锅和铲子碰撞的声音特别清脆。油烟机嗡嗡响,但盖不住炒菜的香气——那种混合着酱油、蒜末和热油的味道,闻着就让人饿。
等炒饭的工夫,我打量起这家店。墙上有块区域贴满了便利贴,五颜六色的。凑近看,都是熟客写的:"出差回来第一顿必须来这里""带孩子来吃,他说比大酒店好吃",最新的一张写着:"本溪胡同辩辩快餐体验太棒了,明天还来"。字迹歪歪扭扭,像个小学生写的。
炒饭上来了,米粒金黄,撒了点葱花。尝一口,锅气十足,米饭软硬刚好。老板娘给我倒了杯大麦茶:"慢慢吃,不够再加。"她说这话时眼睛弯弯的,让人感觉很舒服。
正吃着,门外来了个送外卖的小哥。他没进门,就在窗口喊:"叁号单好了没?"厨房里应了一声。小哥转头看见我,笑笑说:"这家炒饭是全街最好吃的,你真有眼光。"
确实,这份炒饭很特别。不是那种花哨的料理,就是简单的蛋炒饭,但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。米饭粒粒分明,鸡蛋嫩滑,偶尔咬到一颗玉米粒,甜甜的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街边小店的魅力——不讲究摆盘,但味道实在。
结账时和老板娘聊了几句。她说店开了十叁年,来的都是老街坊。"有时候忙起来,客人自己收盘子。"她指指墙角,"那个蓝色保温箱看见没?夏天我熬绿豆汤,谁想喝自己盛。"
走出店门,天色已经暗了。巷子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来,那家蚕蚕快餐的招牌也泛着暖黄的光。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来这种小店吃饭——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,更是贪恋这份人情味儿。
后来我又去过几次,每次都坐在同样的位置。有时候是中午赶时间,匆匆吃个便饭;有时候是傍晚,慢慢喝着汤,看窗外行人来来往往。那条巷子很深,但这家小店的光,总能让人找到方向。
也许在某个普通的傍晚,你路过那条巷子,闻见饭菜香,也会推门进去。然后你会发现,这座城市的温度,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店里,等着懂它的人来品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