栖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200元在栖霞寻得的情缘
说起在栖霞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。那天我路过栖霞山脚下的奶茶店,碰见老同学小王,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,花200块在附近城中村相了个亲。
我当时就笑了:“200块?现在看场电影吃个饭都不止这个数吧?”小王抿了口奶茶,眼睛眯成一条缝:“你还别不信,就是栖霞新村那家‘缘分小屋’,张阿姨开的。交200块服务费,她给你安排叁次见面。”
城中村里的相亲小屋
跟着小王拐进栖霞寺后头的小巷子,青石板路湿漉漉的。张阿姨的“缘分小屋”就藏在梧桐树下,门口挂着褪色的蓝布帘。屋里摆着四张方桌,每桌都坐着聊天的男女。“这儿不像婚介所,”张阿姨搓着围裙说,“就是个让年轻人说说话的地方。”
隔壁桌穿白衬衫的小伙子正说到他在软件园上班,每月挣六千,想找个能一起攒钱的对象。他对面的姑娘低头搅着柠檬水:“我在新街口卖衣服,也是外地人...”声音越来越小。200块钱的爱情在这里显得特别实在,没人谈房车,都在聊怎么把日子过踏实。
说来也怪,在这间月租八百的铺面里,反而能听见最掏心窝子的话。有个快递小哥红着脸说,他想找个能等他晚上九点下班的姑娘。超市收银员大姐坦言,离过婚没关系,只要不打人就行。
叁轮车上的约会
第二次去时,碰见刚见完第叁面的李姐和赵师傅。他俩竟然合租了辆叁轮车,说要逛遍栖霞所有的老街。“坐在叁轮上聊天,比在咖啡馆自在多了,”李姐掰着指头算,“车费20,烧饼5块,矿泉水2块...”赵师傅憨厚地笑:“还剩173块,能再吃好几顿早餐呢。”
这种200元在栖霞寻得的情缘,像极了老南京人过日子精打细算的劲儿。他们在梧桐树下散步,在菜市场挑新鲜的青菜,在城墙根听票友唱戏。没有网红店的打卡,没有奢侈品的包装,只有柴米油盐里慢慢焐热的真心。
记得张阿姨说过最打动我的话:“在这儿,200块不是买卖,是个态度。舍得花这个钱认真找对象的人,至少不是来玩玩的。”
转角遇到的新可能
最近再去,发现“缘分小屋”搬到了地铁站对面。张阿姨的儿子给做了小程序,但200块叁次见面的规矩没变。刚进来的95后们也开始接受这种老派方式——毕竟在交友软件刷来刷去,还不如面对面喝杯茶来得真实。
窗外飘起细雨,栖霞山的轮廓在雨雾中若隐若现。屋里一对年轻人正商量着要不要合伞去路口买糖炒栗子。我看着他们消失在巷口,忽然觉得,或许最好的感情就是这样——不在价钱多少,而在那份愿意一起躲雨的心情。
200块钱的爱情或许买不来浪漫的烛光晚餐,但足够在栖霞的秋天,换来叁个下午的真诚相遇。当满城梧桐叶飘落时,总有人在这座城市的一角,用最朴实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