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喝茶快餐号,汾阳茗茶快餐坊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5:37:11 来源:原创内容

汾阳城东头有家不起眼的小门脸,灰扑扑的招牌上写着"汾阳喝茶快餐号"。第一次路过时,我还以为是家普通茶馆,直到闻到后厨飘来的醋熘丸子香,才觉出这里头另有乾坤。

推开厚重的棉布帘,里头别有洞天。七八张原木桌摆得错落有致,最里头是个半开放的厨房,灶台上炖着咕嘟冒泡的羊杂汤。老板娘系着靛蓝围裙,正麻利地往青花瓷壶里撒茉莉花,手腕一抖,茶叶与花瓣在空中翻飞成雪。

茶香里的烟火气

你说怪不怪?别处茶馆讲究个清雅,这里倒好,左手边大叔哧溜哧溜吸着刀削面,右手边姑娘小口啜着碧螺春。跑堂的伙计托着红木茶盘,上面既摆着紫砂壶,也放着醋壶辣子罐。"您点的过油肉配太平猴魁!"这搭配,初听违和,尝过才知妙处——猴魁的清冽正好解了过油肉的腻。

常来的老客都晓得,午后两点到四点最是惬意。这时候午餐高峰过了,后厨的炒勺声渐渐歇下,只剩下茶炉子上水壶哼着的小曲。跑堂的会挨桌送些新到的茶点,有时是烤得焦香的核桃馍,有时是沁着枣香的甜米糕。要是赶上雨天,老板娘还会往每壶茶里多掐一撮金银花,说是祛湿气。

西街新开的"汾阳茗茶快餐坊"我也去过两回,装潢确实精致些,藤编椅配着青瓷盏,菜单上还印着茶食典故。可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,后来才琢磨过来,是少了那种茶香与饭香缠绵的烟火味儿。他们那儿严格分着茶区和餐区,倒像是把魂儿给隔开了。

记得有回在喝茶快餐号遇见个老爷子,他说这家店让他想起早年间走西口时歇脚的驿站。那时沿途的茶棚都兼卖饭食,南来北往的商旅在此歇脚,就着大碗茶吃羊肉泡馍,交换着天南海北的消息。现在很多店都讲究"专业化",反倒把这种暖烘烘的热闹弄丢了。

这儿的熟客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吃完重口的必定要续壶浓茶。昨天看见个刚吃完羊肉稍子的建筑工人,咕咚咕咚灌完大碗面汤,又慢条斯理地品起老板娘推荐的滇红。他说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,晚上来这儿一杯热茶下肚,才觉得筋骨都舒展开了。

暮色渐浓时,铺子里的热闹又变了个调性。下班的人们叁叁两两进来,不急着点餐,先要壶茶缓缓神。后厨开始准备晚上的菜品,炝锅的葱花香混着茶香飘出街面,引得放学路过的孩子直扯大人衣袖。街灯次第亮起,透过水汽氤氲的玻璃窗,能看见里头晃动着的人影,听见隐约的谈笑声,日子就在这茶饭之间悠悠地过着。

前阵子听说有外地人想加盟开店,老板娘笑着摆手拒绝。她说这味道离了汾阳的水土就变样,就像茉莉花非得用本地窖制的,换别处的总差着香韵。这话让我想起墙角那排陶罐,里头装着从附近农家收来的各色茶叶,有些连标签都没有,全凭老板娘的手感调配。

偶尔能遇见外地游客循着导航找来,起初总带着几分犹疑,等尝过那道用毛尖茶汤蒸的莜面栲栳栳,眼睛便倏地亮了。有个杭州来的茶商说得有趣,说在龙井村喝一辈子茶,也没想过茶还能这样融入一日叁餐。他临走买了半斤店里自制的茶饼,说要带回去给同行们开开眼。

夜幕彻底落下时,铺子里的灯光愈发温暖。最后一拨客人多是街坊,穿着居家服趿着拖鞋,拎着保温壶来打明日清晨要泡的茶。老板娘这会儿得闲,会坐在柜台后剥新蒜,手边永远晾着半杯温茶。收音机里放着晋剧,唱腔混着茶香在夜色里飘荡,像给整个巷子盖了床柔软的毯子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