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课堂体验茶文化
教室里飘起龙井香
周叁下午第一节语文课,推开汾阳路实验中学初叁(5)班教室门,迎面而来的不是粉笔灰味儿,而是清雅的茶香。讲台上摆着青瓷茶具,学生们四人一桌围着茶席,这节课要学的是《红楼梦》里的栊翠庵品茶片段。不过今天他们不用想象妙玉的梅花雪水,而是真的泡起了洞庭碧螺春。
“你们闻闻看,这像什么味道?”年轻的女教师端起温热的盖碗,凑近前排学生。有个扎马尾的女生吸了吸鼻子:“像煮青豆的味道!”旁边男生立刻反驳:“明明是淡淡的花香!”教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讨论,这与平时安静的语文课很不一样。
教导主任在窗外驻足,他最初接到“品茶上课”方案时直摇头。初叁学生时间多宝贵啊,泡一壶茶的时间够做半张卷子了。但校长说了句话让他改变了主意:“茶道里的‘静’字,说不定比我们吼十遍‘安静自习’都管用。”
确实,当学生们开始亲手烫杯、投茶、注水,那些平时总在桌底下传纸条的手都稳了下来。有个总坐不住的男生,盯着玻璃杯里缓缓舒展的茶叶,竟保持了整整十分钟的专注。他后来说,看着茶叶像小精灵般跳舞,突然就明白了课文里“舌底鸣泉”的意境。
这不是什么特色兴趣班,就是常规语文课的创新教法。教研组长翻着教案解释:“《茶经》里说‘茶性俭’,这个‘俭’字我们扩展成生活美学——你们看,简单的水和叶子,能创造出多少层次的味道?”
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些平时语文成绩中游的学生。有个内向的女生在茶席上主动帮同桌纠正握壶姿势,她红着脸说:“茶壶要像握着只小鸟,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。”这个比喻比作文本上所有的修辞手法都生动。她的同桌恍然大悟:“原来《红楼梦》里妙玉嫌弃刘姥姥牛饮,不是矫情,是心疼茶啊!”
当然也有小插曲。第一组尝试时,有个男生把整壶水都浇在了茶盘上,惹得全班大笑。但正是这次失手,让他们在第二次操作时格外谨慎——这种体验,比背诵多少遍“细节决定成败”都来得真切。
班主任注意到,自从开展茶文化体验后,班级里吵架拌嘴的现象少了。有次两个同学因为值日问题争执,旁边居然有人默默递上两杯茶:“先喝口茶降降火。”那架势,活像个小茶博士。
家长们最初在微信群里忧心忡忡:“会不会玩物丧志?”直到看见孩子周末主动给爷爷奶奶泡茶,还头头是道地讲解“春饮花茶夏饮绿”,才陆续发来点赞表情。有个爸爸感慨:“我家小子以前可乐当水喝,现在居然知道品岩韵了。”
暮色渐沉,教室里茶具已收拾妥当,但空气中仍萦绕着若有若无的香气。值日生正在黑板上写明日课表,粉笔字旁不知谁用茶渍画了片小小的茶叶。这个年纪的孩子或许还说不清什么是文化传承,但当他们捧着茶杯讨论陆羽与白居易时,有些东西已经像茶汤里的回甘,悄悄浸润了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