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州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锦州的秋天来得特别早,巷子口的梧桐叶子才刚泛黄,风里已经带着凉意了。我裹紧外套钻进这条熟悉的小巷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头探出的晾衣绳上挂着半干的衬衫,在风里轻轻晃着。
巷子深处有家叫"150小吃"的店面,红色招牌褪成了粉白色。老板娘系着洗得发白的围裙,正往热锅里下馄饨。我要了碗鲜肉馄饨,她顺手往汤里撒了把紫菜,动作利落得像在跳舞。
巷口修鞋匠的午后
等馄饨的工夫,我看见巷口修鞋的老张头。他戴着老花镜,手里的锥子穿过鞋底,麻线拉得吱呀作响。有个姑娘蹲在鞋摊前,拿着开了胶的运动鞋问他价钱。"叁块钱。"老张头头也不抬。姑娘犹豫了一下,从钱包里数出几个硬币。这时老板娘端着我的馄饨过来,轻声说:"那姑娘在对面写字楼上班,其实能买新鞋的,就是舍不得。"
热汤顺着食道滑进胃里,整个人都暖和起来。这家店的馄饨始终卖六块钱,加蛋加一块五。街坊们都管这叫"150的爱情"——不是指价钱,是老板娘总说开店十五年零五个月了,从结婚那天算起。
“刚开店那会儿,这条巷子可热闹了。”老板娘擦着桌子和我唠嗑,“现在年轻人都往新城区跑,老邻居搬走不少。”她丈夫老李正在厨房炸酱,听见这话探出头来:“咱这酱料配方十五年没变过,搬再远的老顾客隔叁差五还回来吃呢。”
正说着,穿校服的男孩跑进来:“阿姨,老样子!”老板娘麻利地打包好馄饨递过去,往袋子里多塞了个茶叶蛋。“孩子正长身体呢。”她扭头看见我疑惑的眼神,解释道,“他妈妈住院了,爸爸在医院陪护。这孩子自己上学,每天这时候来买饭。”
暖黄色的灯光
天色渐暗,巷子里亮起暖黄色的灯。修鞋的老张头收摊了,把工具一件件收进木箱。对面水果摊的大婶送来几个有点磕碰的苹果,他推让半天才收下。这条巷子像条缓慢流动的河,每个人都是水里的鱼,彼此熟悉每片鳞片的纹路。
老板娘开始准备晚上的食材,老李在厨房哼着不成调的曲子。我听见他们在商量女儿考研的事,声音时高时低,伴着洗菜的流水声。这大概就是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吧——不是真的标价150元,是十五年来五分钱五分钱攒起来的生活。
巷子外的世界车水马龙,霓虹灯把夜空映成紫色。而巷子里,老邻居坐在门槛上摇扇子,收音机里放着《渴望》。谁家炒菜的香味飘出来,带着蒜末爆锅的焦香。这种味道,这种光线,这种人与人之间恰好的距离,在繁华都市里竟显得如此珍贵。
我离开时路灯已经亮了,身后传来老板娘招呼熟客的声音:“今天有新鲜的茴香馅饺子!”声音在巷子里传得很远,惊起了屋檐上的麻雀。它们扑棱着翅膀飞过巷口那块斑驳的路牌,消失在渐浓的夜色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