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交品茶上课,古交茶艺学习体验
古交品茶上课,古交茶艺学习体验
说起上古交品茶上课这事儿,一开始我还真没抱太大期望。心想,不就是泡个茶喝嘛,能有什么讲究?可当我真正坐在那间素雅的茶室里,看着老师温壶、置茶、冲泡,一连串动作如行云流水,我才意识到,自己之前的想法真是有点天真了。
老师的第一句话就让我愣住了。她说:“咱们今天不是来‘喝’茶的,是来‘品’茶的。”这一字之差,味道可就全变了。她轻轻拿起一片干茶,让我们先看,再闻。那干茶的香气很内敛,是一种被阳光烘焙过的植物本味,跟我平时打开茶叶罐闻到的那种扑面而来的香,完全不是一回事。
水温是关键。我过去泡茶,水一烧开就直接往里倒,觉得这样才能把茶叶的味儿给“逼”出来。老师却告诉我们,不同的茶,得有自己合适的“水温朋友”。比如娇嫩的绿茶,八九十度的水就足够了,用沸水反而会烫伤它,泡出来的茶汤会带着一股涩味。而像普洱这样的老茶,就得用滚烫的开水去激发它沉睡的内质。听着老师的讲解,我盯着眼前那杯逐渐晕开颜色的茶汤,第一次感觉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杯饮料,而是一个有生命、有个性的朋友。
轮到我们自己动手了。看着简单,做起来手忙脚乱。光是“凤凰叁点头”这个注水的手法,就难倒了我。要求水流不断、均匀,还要有那种起落的美感,我试了几次,不是水洒了就是动作僵硬。老师笑着走过来,调整了一下我执壶的手势,说:“别急,放松。你是在跟水对话,不是跟壶打架。”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,是啊,太刻意了,反而失了韵味。
当我自己亲手泡出的第一道茶汤分到品茗杯里,心情竟然有点紧张。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,咦?味道好像真的不一样。虽然手法还很稚嫩,但能清晰地感觉到茶汤在口中的层次感,先是微微的苦,接着是迅速化开的甘甜,唇齿间留下的香气也格外绵长。这种体验,是往常牛饮完全无法比拟的。这堂古交茶艺学习体验,让我彻底改观了。
茶席的布置也很有说法。老师说,一方茶席就是一个世界。主泡器、公道杯、品茗杯,甚至那一方小小的茶巾,都有它们的位置和意义。这让我想到,生活其实也需要这样的秩序感,在混乱中为自己整理出一片清净之地。我们在这堂古交品茶上课的过程中,不仅学着怎么泡茶,更是在学着怎么安放自己的心神。
时间过得很快,课程结束时,我感觉自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。门外是我熟悉的、快节奏的日常生活;门内,是这一方可以让人慢下来、静下来的茶席。现在我偶尔也会在家给自己泡上一壶,步骤或许还不够完美,但那份专注和宁静的心境,却是这堂古交茶艺学习体验带给我最珍贵的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