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
最近在我们高邮,有个事儿传得挺开。我表姐家上初中的小子,居然在小区里贴了张手写广告,白纸黑字写着“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”。他妈妈一开始还挺生气,觉得这孩子不务正业,后来仔细一问,倒是个正经事儿。
那孩子叫小磊,今年初二。他跟我解释:“我们班好多同学都这么干,不是真的当家教,主要是陪着小学生写作业。现在家长下班晚,低年级孩子自己在家光知道玩手机。我们去了就坐在旁边,他们写作业,我们也写自己的作业,有不会的随时问。”
这个新鲜事儿怎么兴起的
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说高邮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这事儿,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。初中生自己还是个孩子呢,能管好别人吗?可小磊妈妈跟我说,她观察了几次,发现效果还真不错。
“我家那小子,以前写作业拖拖拉拉,现在为了给小朋友做榜样,自己先得把作业做得工工整整。而且为了能解答问题,上课听讲都认真多了。”她笑着说,这五十块钱花得挺值,既解决了别人家的问题,还把自己孩子给管好了。
我琢磨着,这种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的模式,之所以能在咱们这小地方流行起来,主要还是因为它解决了好几个实际问题。对请人的家长来说,比专业家教便宜不少;对被陪的孩子来说,初中生更像大哥哥大姐姐,没那么大压力;而对那些初中生自己呢,既能赚点零花钱,又能巩固知识。
一次偶然的观察
上周五下午,我正好路过小区活动室,透过窗户看见小磊和一个叁四年级的小男孩并排坐着。那孩子本来一直在凳子上扭来扭去,小磊也没说什么大道理,只是把自己的作业本推过去一点:“你看,我这道题刚才也做错了,咱们一起看看书上怎么说的?”
那孩子立刻安静下来,两个脑袋凑在一起翻课本。嘿,这画面挺有意思的,没有大人管教的那种紧张感,倒真像哥哥带着弟弟学习。
后来我跟那小男孩的妈妈聊起来,她说这孩子以前写作业得催十遍八遍,现在每到周五下午就主动问:“小磊哥哥什么时候来?”变化特别明显。她说这种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的方式,孩子不抵触,反而因为有个学习的伴儿,积极性高多了。
不过啊,这事儿也不是人人都叫好。我们小区另一位家长就挺担心:“初中生自己知识都不牢固,万一教错了怎么办?而且两个孩子在一起,说不定就聊起游戏来了。”
这话说得也在理。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两面性,关键还得看怎么引导和管理。
小磊妈妈告诉我,她和对方家长有个约定:每次陪学结束后,要简单沟通一下当天的情况。而且特别强调,这不是正式家教,主要是陪伴和监督,太专业的题目还是得留给学校老师。
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,高邮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这种现象,倒真不只是为了赚钱那么简单。它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互助模式,把社区里闲置的学生资源利用起来了。那些初中生得到了实践机会和小额报酬,小学生们有了学习伙伴,家长们也暂时松了口气。
想想我们小时候,不也经常跑到邻居家和小伙伴一起写作业吗?只不过现在这种关系变得更明确了些,加了点经济因素在里面。时代在变,邻里互助的形式也在变,但那种互相帮助的精神其实一直都在。
也许过段时间,这种学生家教一小时50元陪学的做法会有更规范的形式。比如学校或社区可以出面组织,做个简单的培训,或者建立个信息登记什么的。既能让有需要的家长找到靠谱的学生,也能保障双方的利益。
说到底,教育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。在学校和家庭之间,或许正好需要这样一种轻量的、灵活的补充。它不完美,但确实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,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的角度——对于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,对于大小孩子之间能怎样互相影响,对于学习这件事是否可以更有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