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时光
梧桐树影里的茶香
那天下午四点光景,我拐进南京女子学院的后街,阳光正斜斜地穿过梧桐叶隙,在青石板上洒下一地晃动的光斑。这条不足百米的小巷,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“后街”,藏着好几家不起眼的茶馆。最里头那家“清心茶舍”的木门虚掩着,门楣上挂着的风铃偶尔叮当作响。
推门进去,老板正在柜台后慢条斯理地烫洗茶具。他是位戴细边眼镜的斯文中年人,见我进来,只微微点头,继续专注地往紫砂壶里投茶。水汽袅袅升起,他手腕轻转,动作像在完成某种仪式。“今年新到的雨花茶,”他把白瓷杯推到我面前,“尝尝看。”
茶汤清澈透亮,入口有股淡淡的板栗香。我坐在靠窗的位置,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女学生抱着书从窗外经过。她们偶尔会停下脚步,探头朝里张望,或是相约着走进来,点壶茶,在角落轻声讨论课业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常来,总点最便宜的茉莉花茶,一坐就是整个下午。有次听见她和同学聊天,说在这条后街喝茶最自在,比图书馆轻松,比咖啡厅安静。
其实刚开始,我也纳闷为什么偏偏是茶馆在这条后街扎根。后来才慢慢琢磨出味儿来——大概茶这东西,本身就带着种不急不缓的性子,正好契合了校园边这份独特的气场。你看那些匆匆忙忙的商业街,多是奶茶店当道,追求的就是个快节奏。而在这里,连时间都仿佛走得慢些。
老板闲时会和熟客聊几句。他说十年前刚开店时,这条后街还冷清得很,现在渐渐成了学生们课后常来的地方。“不过不管怎么变,咱们这条后街喝茶的传统没丢。”他擦拭着茶杯,眼睛笑眯眯的。有个大四的女生接过话茬,说她从大一就在这儿喝茶,眼看着后巷品茶时光从一个人的习惯变成一群朋友每周的固定节目。
暮色渐浓时,茶馆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那暖黄的光晕洒在木桌上,把每个人的轮廓都柔和了。我端起已经冲泡到第叁遍的茶,滋味淡了,回甘却更明显。窗外,后街的灯笼也次第亮起,整条巷子沉浸在一种宁静的喧嚣里——不是吵闹,而是生活本身发出的,细碎的、温暖的声音。
起身结账时,风铃又响了。老板正在教两个年轻女孩如何闻香,说好的雨花茶该有“清幽似兰”的气息。我推门走出去,茶香好像还若有若无地跟着。回头望去,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像嵌在暮色里的明珠,而巷子深处的谈笑声,随着晚风飘得很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