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平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乐平小巷情缘何处寻
乐平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转悠好几天了。昨儿个路过巷口,看见卖糖人的老张头,他眯着眼笑:"这年头啊,年轻人都忙着刷手机,谁还惦记巷子里的风月?"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探出几枝叁角梅,开得正艳。李奶奶坐在门槛上择豆角,银发在夕阳里泛着光。她嫁到巷子里六十年了,问起当年的事,她抿嘴一笑:"那会儿他天天在井边等我打水,装着偶遇,笨得很。"
旧时月色今犹在
其实要说这乐平小巷情缘何处寻,我倒觉得它藏在日常褶皱里。巷尾那家开了叁十年的裁缝铺,王师傅总是一边踩着缝纫机,一边等妻子送饭来。有回我听见他念叨:"她做的红烧肉偏咸,可我吃了半辈子,习惯了。"
再往前走,是刘记剃头铺。刘师傅的手艺传给了儿子,如今父子俩轮流坐镇。常看见儿媳妇抱着小孙子来送茶,孩子咿呀学语,逗得客人直乐。这种相守,比什么山盟海誓都实在。
要说年轻人嘛,也不是没有。前阵子看见两个学生模样的,站在巷子中间那棵梧桐树下拍照。女孩踮脚去够树叶,男孩悄悄按下快门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是巷子里长大的青梅竹马,今年都要去外地读大学了。
烟火人间见真情
今早特意起了个大早,想看看清晨的巷子。果然不一样——豆浆油条的香气飘着,送报的摩托车突突驶过,几个老街坊站在早点摊前闲聊。卖豆腐脑的夫妇配合默契,一个收钱,一个撒葱花,偶尔对视一笑。
说来也怪,在这条巷子里住了叁年,直到最近认真寻找,才发现处处都是温暖的细节。隔壁单元新搬来的小两口,阳台上总晾着同样的白衬衫;理发店玻璃门上贴的喜字还没褪色;就连流浪猫都有固定的人喂食。
傍晚又遇到老张头,他正在收摊。"找着您要的答案没?"他问。我摇摇头,又点点头。他乐了:"感情这事儿啊,像咱这糖人,看着透明,尝着甜,可具体什么滋味,得自个儿品。"
回到家推开窗,正好看见楼下那对老夫妻在散步。老爷子拄着拐杖走得很慢,老太太也不催,就陪着慢慢挪。走到巷子转弯处,老爷子突然停下,从口袋里掏出块手帕,给老伴擦了擦汗。
也许乐平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这个问题,本就不需要标准答案。它不在某个特定的角落,而弥漫在整条巷子的烟火气里。就像此刻晚风送来的饭菜香,谁家又在炖汤,等着晚归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