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冈山哪个巷子有姑娘,井冈山何处有姑娘小巷
石板路与红灯笼
来井冈山之前,就听人说起过“井冈山哪个巷子有姑娘”这句话。初听时有些纳闷,这山里的小巷,还能有怎样的故事?直到真的踏上山城湿漉漉的青石板路,看着两旁悬挂的红灯笼在暮色里微微摇晃,我才咂摸出点不一样的滋味来。
这话问的,哪里是真在打听什么具体的巷弄。它更像是一把钥匙,想打开一扇通往井冈山生活深处的门。游客们揣着好奇心来,总想看看除了纪念碑和纪念馆,这片红土地上的寻常人家,究竟过着怎样的日子。
我沿着茨坪的老街慢慢走,避开主街上喧闹的旅游品商店,拐进了一条坡度很陡的小巷。巷子窄,两边的老房子墙皮有些斑驳,露出里面黄泥的底色。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婆正坐在门槛上拣豆角,竹篮放在脚边。我蹲下来和她闲聊,问起这巷子的过往。她手里的活儿不停,笑着说:“早些年啊,这条巷子可热闹了,到傍晚,家家户户的姑娘、嫂子们都喜欢搬个小凳子坐在门口,一边做针线,一边聊家常。那说笑声,能从巷头传到巷尾。”
她的话让我忽然明白了。人们探寻“井冈山何处有姑娘小巷”,想寻找的,或许就是这份热气腾腾的生活景象,是人与人之间那份质朴的亲近感。那份萦绕在“井冈山哪个巷子有姑娘”这个话题里的烟火气,其实从未离开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。
飘香的茶摊与歌声
再往上走,巷子转角处支着一个小茶摊。守摊的是个年轻姑娘,看模样不到二十岁,系着蓝印花布的围裙,正安静地给几个粗陶杯里添热水。茶叶是本地产的绿茶,泡开了,一股清冽的香气飘散在空气里。我买了一杯,靠在旁边的木柱子上休息。她有些腼腆,不太主动说话,只是微笑着。
这时,隔壁二楼传来哼唱小调的声音,调子婉转,用的是本地的客家方言,听不懂词,但能感觉到那份悠然自得。姑娘抬头望了望,轻声说:“是我阿姐,在绣鞋垫呢。” 我问她会不会唱,她抿着嘴摇摇头,过了一会儿才说:“我阿婆会唱得多,现在的年轻人,会的老少了。” 话语里,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。
这让我想到,很多人关心的井冈山何处有姑娘小巷,其所指向的,不正是这样一种鲜活的文化传承么?那些曾经回荡在巷弄里的山歌、那些巧手做出的女红,才是小巷真正的灵魂。如今,虽然景象不同了,但那份属于井冈山的温度,依然能在这些细微处被触摸到。
天色渐渐暗了下去,红灯笼一盏接一盏地亮起,把整条巷子映照得温暖而朦胧。下山的时候,我又回头望了一眼。那份对于“井冈山哪个巷子有姑娘”的疑问,在我心里已经有了答案。它不在某一条具体的小巷名牌上,而是融在了这袅袅的茶香里,藏在那些断续的、古老的歌谣里,刻在井冈山一代代人生活的印记里。这片土地的故事,从来就不只在陈列馆的玻璃柜中,更在这些依然呼吸着、生活着的寻常巷陌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