奎屯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初中生3小时通话500元
最近在奎屯的家长群里,有个话题悄悄传开了——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。刚听说时我还愣了一下,现在孩子通个话都这么贵了?邻居张姐上周拉着我诉苦,说她闺女为了和同学讨论数学题,一个月电话费愣是花了五百多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上学那会儿,家里装个座机都要排队申请。现在倒好,初中生拿着智能手机,电话一打就是叁小时。不过仔细想想,这背后还真不是简单的话费问题。现在的孩子压力多大啊,白天在学校待一天,晚上作业写到十点,周末还要赶场补习。能安心打个电话的朋友,那都是过命的交情。
电话里的青春故事
我家楼上的小雨今年初二,她告诉我,那叁个小时里,她们不光聊作业,更多时候是在互相打气。“有时候一道题解不出来,听着电话那头同学敲铅笔的声音,突然就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她说最近这次月考前的长谈,让她们小组的数学平均分提高了十分。
不过话说回来,五百块对普通家庭可不是小数目。小区里的王叔算过账,这相当于他跑叁天外卖的收入。但看着儿子通过这种方式成绩有了起色,他又觉得这钱花得值。这种矛盾心理,很多家长都有。
其实初中生3小时通话500元的现象,折射出的是更深层的问题。现在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太少了。上学路上家长接送,课间赶作业,放学直接进辅导班。有时候想约同学见面,比大人谈生意还难。
我同事李老师的女儿更绝,她和闺蜜发明了“静音陪伴”——电话接通后各写各的作业,偶尔说句话,就像在同一个书房自习。她说这种无声的陪伴,比什么鼓励的话都管用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长时通话都在学习。有些孩子确实会拿着电话闲聊、打游戏。这就需要家长把握好度了,既不能一刀切,也不能放任不管。隔壁陈阿姨的做法挺聪明,她和儿子约定,如果月考进步就充值话费作为奖励。
说到奎屯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个现象,我倒觉得关键不在花了多少钱,而在于孩子们到底在电话里获得了什么。如果是真诚的交流、有效的学习,那这钱或许比补课班更值。但要是纯属打发时间,那可真得管管了。
现在很多家长开始转变思路,与其纠结话费,不如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线下见面。我们小区最近就有几个妈妈轮流组织学习小组,周末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写作业。效果不错,孩子们既交流了感情,话费也降下来了。
说到底,每个孩子都需要情感出口。在我们这个手机不离手的时代,有时候听着电话那头的呼吸声,确实能让人感到不那么孤单。只是这个代价,确实需要我们共同思考怎么才能更合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