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余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,附近200元爱情依然存在吗
那天路过扶余老城区,看见路边摆摊的大姐正扯着嗓子吆喝十元叁双的袜子,我突然想起网上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梗——扶余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?这话听着像玩笑,可仔细琢磨,又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扎了一下。
街角修鞋摊的老张头听见我嘀咕,扶了扶老花镜说:“现在二百块?吃顿烧烤都不够喽。”他手里锤子敲得哒哒响,“九八年那会儿,我在厂里学徒,一个月工资才一百二。攒了俩月钱,给对象买了条真丝围巾,她高兴得在宿舍楼下直转圈。”阳光从他身后的梧桐叶缝隙漏下来,照着他花白的鬓角。
物价涨了,感情缩水了吗
现在随便约个会,看场电影就要百八十,馆子里的菜价更是不敢细看。这么一算,二百块确实寒酸。可我邻居小两口上周刚过完叁周年纪念,男的用加班费买了束向日葵,女的在家做了他最爱吃的锅包肉。俩人朋友圈照片里,笑得比花还甜。你说这日子,难道不比那些动不动就1314转账的来得实在?
以前谈恋爱,能在江边散步整下午,现在见面不去网红店打卡都觉得亏待手机。但转头想想,感情什么时候需要用价位表来衡量了?超市里二十块的玫瑰和野地里摘的蒲公英,说到底都是心意。
附近200元爱情依然存在吗
还真让我碰上了。快递站小刘和隔壁超市收银员好上了,俩人最大的乐趣是下班后拼单买水果。“她总能把歪瓜裂枣挑成精品果,”小刘挠着头笑,“上周我俩用省下的钱买了对情侣衫,总共花了一百六。”他们穿着那两件洗得发白的罢恤,坐在电动车后座上分一根烤肠,那模样让我想起早些年爱情片里的镜头。
说到这个,就得提提现在满大街的共享单车。谈恋爱的年轻人蹬着车穿街过巷,后座姑娘搂着男孩的腰,单车上挂着杯八块钱的奶茶。这场景,和那些坐在宝马车里各自玩手机的比起来,你说哪个更像200块钱的爱情?
当然也有人反驳,说这年头没有物质的感情就像散沙。可婚姻介绍所的徐阿姨告诉我,来登记的男女都把收入写在最前边,但真能成事的,往往是那些愿意把对方深夜发的牢骚当回事的人。“上周有对成了的,男的记得女生提过怕黑,每次加班都给她叫车回家。这种细心,比转账记录管用。”
黄昏时分,我又经过那个卖袜子的小摊。几个刚下工的装修工人正在挑袜子,其中有个小伙子多买了双桃红色的。“给我对象捎的,”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,“她脚怕凉,这个厚实。”
晚风里飘着各家厨房的饭菜香,我突然觉得,扶余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这个问题,或许该换个问法——在什么都讲究速食和标价的年代,我们还愿意为最简单的牵手心动吗?远处广场上,跳交谊舞的老人们正转着圈,他们的舞步比我们这些看手机导航找餐厅的年轻人,要笃定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