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川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
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里,总能看到“利川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信息飘过。说实话,第一次瞅见这行字的时候,我愣了好一会儿,心里直犯嘀咕: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?
正好上周在巷子口买早餐,碰见邻居家李大姐愁眉苦脸地念叨,说她上初中的闺女最近老抱着手机不撒手,问她在干嘛,就支支吾吾说同学群里在组织什么“百元活动”。李大姐压低声音问我:“你说现在这些孩子,是不是又在搞什么新鲜花样?我这心里总不踏实。”
百元邀约的背后
回家后我琢磨了半天。这种“本地学生邀约百元活动”,表面上看着像是学生们凑份子搞点小聚会,但仔细一想,这里头的门道可能没那么简单。初中生哪来的零花钱?这一百块对他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。我侄子去年为了买个篮球,省吃俭用攒了两个月早点钱才凑够一百五。
我问了几个当老师的朋友,他们说最近确实留意到学生之间有这种“集资活动”的苗头。有的是约着去新开的游乐场,有的是凑钱给同学买生日礼物,但最让人担心的是,有些孩子可能被校外的人忽悠,参与一些不太合适的聚会。
记得我们小时候,同学之间约着玩也就是爬爬山、打打球,最多凑钱买瓶汽水。现在孩子们接触的信息多了,想法也跟着变了。但这“利川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的邀请,总觉得哪里不对劲——既没说清楚具体内容,也没标明组织者,就像是雾里看花,让人捉摸不透。
前两天遇到小区里读初叁的小浩,他倒是直爽,说班里确实有同学在传这个。“有的说是去玩密室逃脱,有的说是组团买限量版球鞋,但真正去哪儿、干什么,组织的人总是说得含含糊糊的。”小浩挠着头说,“我爸妈说不清楚的活动不能去,我就没参与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发生在邻市的一件事。几个中学生也是看到类似“百元活动”的邀请,兴致勃勃地去了,结果是被骗去做了免费劳力,帮忙发传单发到半夜,说好的一百块报酬最后只给了二十块打车费。
现在的孩子确实比我们那时候机灵,但毕竟社会经验少,看到同学都去,就容易跟风。我有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说,他们最近正在准备开展青少年活动,就是想让孩子们有个正经去处,别被这些来路不明的“邀约”给带偏了。
话说回来,这件事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。咱们是不是该多和孩子聊聊,知道他们最近在关注什么、想要什么?而不是等到问题出来了才着急。就像李大姐,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和女儿说说学校的事,虽然孩子有时候嫌她啰嗦,但至少知道妈妈在关心她。
或许,下次再看到“利川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这样的信息,我们该做的不是简单制止,而是借着这个机会,和孩子们好好谈谈怎么辨别网络信息,怎么保护自己。毕竟,堵不如疏,这个道理放在哪儿都适用。
这两天听说社区真的要组织青少年活动了,报名费正好是一百块,但活动内容明明白白写在宣传单上——书法班、篮球赛、图书馆义工。这才像话嘛!既能让孩子们有事做,又能让他们学到东西,家长也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