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尔木站街快餐约学生,格尔木学生快餐约见
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。那天下午路过格尔木老城区,电线杆上贴着一张小广告,白纸黑字印着“学生快餐约见”,下面还留了个手机号。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半天,心里琢磨着这到底算怎么回事。
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张头瞥见我站着发呆,慢悠悠说了句:“这阵子贴这种条子的多起来了。”他手里的扳手拧着螺丝,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,“有些娃娃说是勤工俭学,谁知道呢。”
街角偶遇
就在前两天,我在昆仑路那边的快餐店确实碰见过这么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。他坐在靠窗的位置,面前摆着本《高等数学》,可眼睛老是往门口瞟。有个中年男人推门进来,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,然后一起离开了。服务员过来收拾桌子时叹了口气:“这月第叁个了。”
说起来,格尔木这地方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。火车站附近几条街,到了晚上确实能看到些年轻人在路边站着。他们不像职业的,倒像是临时凑数,衣服穿得规规矩矩,有的还背着双肩包。有回我听见两个姑娘聊天,一个说:“就干这个月,凑够下学期学费就不干了。”另一个低头玩手机:“谁不是呢,兼职一天才八十,这儿一顿饭钱就挣出来了。”
这事儿挺让人揪心的。你说这些孩子图什么呢?为了买个新手机?还是真有什么难处?我认识个在职业学校当老师的朋友,他说班上确实有学生晚上出去“打工”,白天在课堂上打瞌睡。问他们在哪儿打工,都支支吾吾说不清楚。
不过话说回来,具体情况谁也不知道。也许有些就是正经的陪读、家教呢?但现在这种“格尔木站街快餐约学生”的现象,确实该有人管管了。那些小广告今天撕了明天又贴,就跟野草似的,春风吹又生。
记得有次在出租车上,司机师傅倒是直白:“这些娃娃啊,有的就是嫌正经工作来钱慢。”他方向盘一打,拐进了八一路,“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可再怎么说也不能走这条路不是?”
晚上路过那些亮着粉红灯的发廊,偶尔能看见穿着校服的身影匆匆闪过。这景象看着真叫人心里不是滋味。你说他们父母要是知道了,该多难受啊。
有时候想,要是能有更多勤工俭学的机会,或者学校补助能及时发放,情况会不会好点儿?但这事儿复杂得很,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的。就像隔壁王婶说的:“现在这社会,诱惑多,难处也多,孩子们走着走着就容易迷路。”
唉,说到底,格尔木学生快餐约见这种事,背后的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。它像面镜子,照出了不少现实问题。可具体该怎么解决,还真得好好想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