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宁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
那天在普宁老城区的小卖部门口,电线杆上贴着一张手写广告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"初中生陪聊,叁小时五十块"。塑料凳上坐着几个穿校服的男孩,脚边立着块纸板——正是广告里说的"普宁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"服务。
穿蓝色校服的阿杰是第一个抬头看我的。他手机屏幕还亮着,显示着没写完的数学作业。"就是陪人说话。"他攥着只剩半瓶的矿泉水,"上周给我妈买膏药花光了生活费。"
藏在电话线里的另一面
阿杰的客户里有加完班的年轻白领,有子女在外地的老人,还有个总在深夜打来的考研学生。最让他印象深刻的,是位总问"今天学校食堂吃什么"的阿姨。后来才知道,她儿子在国外叁年没回来了。"您就当我是小陈。"阿杰第叁次接电话时这样说,电话那头突然没了声音,过了会儿传来压抑的抽泣。
其实这种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,在普宁的初中生里悄悄流行小半年了。孩子们发明了各种暗号:把"开始接单"叫"上自习","正在通话中"是"在写作业"。家长们大多蒙在鼓里,偶尔有邻居觉得奇怪:"现在学生补课都改夜间了?"
另一个叫小雯的女生给我看她的记账本,密密麻麻记着每笔收入。橡皮擦2元,笔记本5元......"存到两百就停。"她说要买套《百年孤独》,因为语文老师提过这本书。有次接到个生意失败的叔叔,说着说着突然问:"小朋友,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?"小雯握着发烫的手机,听见电话那头隐约的江风声。
五十元背后的重量
这类通话通常不超过晚上九点,孩子们得赶在家长查房前挂断。阿杰的诺基亚手机总是开震动,藏在书包夹层里。有回他正开着免提陪人背英语单词,我妈突然推门进来,他瞬间摁掉电话说在听听力磁带。"手心里都是汗。"他咧嘴笑时露出矫正牙套,"比月考还紧张。"
小雯遇到过最特别的客户是位孕妇,总爱问初中生眼里的世界是什么颜色。后来她们的通话变成了"给宝宝讲故事",从《小王子》讲到普宁流沙市场的糖葱薄饼。孩子出生后,妈妈发来彩信,照片里婴儿握着拨浪鼓。"等宝宝会说话了,也找初中生聊天。"短信这样写着。
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。有次阿杰被同学撞见在操场角落打电话,后来全班都传他在搞"深夜情感热线"。他索性在班会上坦白:"就是正经陪聊。"班主任愣了几秒,竟然说:"那别忘了收税。"全班笑作一团。
现在阿杰的诺基亚里存着二十多个常客,最长的已经连续通话两个月。小雯的存钱罐从塑料瓶升级成铁皮盒子,晃起来叮当响。问她真买到《百年孤独》之后还继续吗?女孩把记账本翻到新的一页,上面画着未完成的图书封面。"会换个项目吧。"她想了想,"可能帮人读诗?"
暮色渐浓时,小卖部老板娘出来开灯。暖黄灯光笼罩着那几个初中生,以及他们身边写着"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"的纸板。阿杰低头回复客户消息,校服领子被风吹得立起来。有个刚下班的小姐姐正在询价,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他年轻的脸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