邛崃那里有站小巷,邛崃站边小巷何处寻
来邛崋旅游的朋友,多半会冲着天台山或平乐古镇去。不过要说最接地气的,还得数火车站附近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。每次有人问我"邛崃那里有站小巷"时,我总会想起第一次找路的经历——明明导航显示就在眼前,偏偏在巷口转了叁圈才找着北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的老房子还保持着上世纪的模样。清晨五点半,第一笼蒸饺的热气准时从巷尾早餐店飘出来,带着花椒油的香气。卖豆花的大叔推着叁轮车慢悠悠地晃过,车轱辘在石板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。这些巷子不像景区那样刻意打扮,却藏着最鲜活的生活图景。
记得有次在巷子里迷路,误打误撞走进一家竹编作坊。老师傅坐在门槛里边编竹篮边哼着小调,看见我来也不招呼,直到我蹲在旁边看了半晌,他才悠悠地说:"这条巷子啊,我走了六十年。"后来每次有人问起"邛崃站边小巷何处寻",我都会想起老师傅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的手。
傍晚时分最是热闹。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家家户户飘出炒菜的香味。有个婆婆坐在自家门前择豌豆尖,见我路过便笑着招呼:"妹儿,要不要尝尝刚做的叶儿粑?"那种随手递过来的善意,比任何网红店铺都让人暖心。
藏在转角的老手艺
再往深处走,会发现在某个不起眼的转角,可能就藏着传承叁代的手艺人。上次遇见做糖画的陈师傅,他的摊子支在两根电线杆之间,糖稀在他手里叁两下就变成活灵活现的龙凤。他说这条巷子很快要改造,但只要还能摆摊,他就天天来。
其实要找这些巷子也不难。从火车站出来往右拐,经过那家永远排长队的甜皮鸭店,再穿过两个十字路口就到了。不过真要体会其中的妙处,建议挑个雨后的清晨去。湿漉漉的石板路映着晨光,屋檐滴着水珠,整条巷子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。
有对年轻夫妇在巷子里开了间陶艺工作室,他们说就是喜欢这里的慢节奏。客人可以边做陶器边和街坊聊天,完工后顺便去隔壁吃碗奶汤面。这种随意自在的氛围,大概是标准化商业街永远给不了的。
最近再去时,发现巷口多了几家文创小店,但整体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貌。卖竹编的师傅还在老地方,只是旁边多了个二维码;做糖画的陈师傅添了生肖图案的新花样;那家早餐店依然凌晨四点就开始准备,只是老板娘的女儿学会了用手机接单。这些变化像细雨润物,悄悄发生却不打破原有的韵律。
走在这些巷弄里,常常会忘记时间。可能转角遇到一只晒太阳的橘猫,或者被某扇木窗上的雕花吸引,不知不觉就消磨了整个下午。要说这些巷子到底有什么特别,大概就是那种让人突然慢下来的魔力吧。下次若是路过邛崃,不妨多留半天时间,去站边的小巷里走走,说不定你也会遇见属于自己的意外之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