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会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车站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5:16:37 来源:原创内容

四会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
每次走出四会火车站出站口,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越过广场,落在对面那条被晾衣竿遮住半边的巷口。说也奇怪,明明车站这边人来人往吵吵嚷嚷的,可那条巷子就像自个儿画了条界线,里外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
巷口常年摆着个修补鞋摊,老师傅的收音机总是咿咿呀呀唱着粤剧。有回我拖着拉杆箱经过,轮子卡在石板缝里,老师傅头都没抬就递过来个小马扎:“歇口气再走嘛,急啥子。”这话听着,倒像是老街坊在招呼串门的邻居。

往里走十来步,右手边是家开了叁十年的云吞面店。老板娘认得常客,见人坐下便朝厨房喊声“走青”,那是熟客才懂的暗号——不要葱花。她家的碱水面特别筋道,汤底用猪骨和老母鸡熬足六个钟头,喝一口满嘴留香。有次我问老板娘为啥不把店搬到车站那边,她边包云吞边笑:“搬去做游客生意啊?我们做的都是街坊生意,他们认这个味道,也认这个地方。”

再往深处,巷子忽然拐了个弯,头顶晾晒的衣物像万国旗般在风里摇摆。这儿有家锁匠铺,老师傅的手艺是祖传的,配钥匙的机器还是上世纪的老物件,转动时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。隔壁理发店永远飘着肥皂水的味道,五块钱修个面,老师傅的剃刀在帆布上来回打磨几下,手法稳得让人放心。
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巷尾那棵大榕树,树根把石阶都拱裂了。下午四点光景,树下总会聚起几个下棋的老人。有回观棋时,穿汗衫的大爷突然说:“车站拆了建,建了拆,我们这条巷子倒是没变样。”确实,这条邻近车站的小巷像个倔强的老人,任外边高楼起落,它自守着自个儿的节奏。

傍晚时分,家家窗口飘出饭菜香。叁楼的阿婆在窗台浇花,水滴落在底下的遮雨棚上,啪嗒啪嗒的。二楼传来练琴声,断断续续的《献给爱丽丝》,据说是个备考音乐附中的孩子在练习。这些声音和味道织成一张网,把整条巷子笼在暖融融的烟火气里。

前些日子暴雨,我躲进云吞面店避雨。雨水顺着瓦檐流成水帘,老板娘给每个躲雨的人都盛了碗面汤。对面车站的霓虹灯在水汽里晕开,而巷子里飘着面汤的热气,两种光影在雨幕中交织,竟意外地和谐。或许这就是四会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不拒绝现代,却固执地保留着某种老派的温情。

如今每次出差回来,拖着行李箱穿过车站广场,踏上巷口的第一块石板,心就忽然踏实了。修补鞋摊的粤剧声,云吞面店的蒸汽,还有榕树下棋子落盘的脆响,这些声音比任何广播都更能宣告:到家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