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源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,附近中学生服务一次五百
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个帖子,标题写着"河源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,底下跟着好几页讨论。说真的,刚开始看到这种标题,我还以为是家教会费之类的,结果点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。
有个住在河源本地的网友留言,说他们小区附近经常能看到些穿着校服的初中生,放学后不直接回家,反而在便利店门口晃悠。有次他听到两个学生聊天,其中一个抱怨说"这个月还差叁百块才能买新手机",另一个就接话"要不你也去接点活?反正就陪人逛逛街,附近中学生服务一次五百挺容易的"。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
藏在表面下的隐忧
说实话,现在的中学生和我们那会儿真的不一样了。智能手机、名牌鞋帽,这些都在刺激着孩子们的消费欲望。我亲戚家小孩就为了买双两千多的球鞋,偷偷把早餐钱都省下来,饿了整整一个月。当正常的零花钱满足不了这些需求时,有些孩子就开始动歪脑筋了。
河源这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但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其实有限。有时候在商场里,你能看到一些社会青年和中学生凑在一起,递个红包或者转个账,然后带着孩子往碍罢痴或者网吧包间走。这种情况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对劲。
说起来,这些孩子可能压根没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危险的事。他们单纯觉得就是陪人唱唱歌、玩玩游戏,轻轻松松赚点零花钱。但那些主动提出"河源约附近的初中生一次500"的人,心里打的什么算盘,咱们成年人再清楚不过了。
我认识个在社区工作的朋友说,他们最近接到过好几起报案,都是家长发现孩子突然多了些贵重物品。追问之下,孩子才支支吾吾说是"打工赚的"。更让人担心的是,有些中介已经形成固定套路,专门挑那些家庭条件一般但虚荣心强的孩子下手。
现在想想,这个问题真不是单个家庭能解决的。就像那个网友说的,他在论坛里发帖提醒其他家长注意"附近中学生服务一次五百"这种现象,结果底下居然还有人私信问他是不是需要介绍。看来这已经形成某种地下产业链了。
其实孩子们可能没想过,这种快钱赚多了会上瘾。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啊。今天为了手机赚五百,明天可能就为了平板赚一千,底线就是这么一点点被突破的。
我觉得吧,这个问题需要学校、家长和社区一起努力。学校得实实在在地讲讲这些社会陷阱,别光念课本;家长得多关心孩子心理变化,零花钱该给够的给够,但也要教会他们辨别是非;社区嘛,看到可疑情况真得及时干预。
毕竟每个孩子都可能遇到这种诱惑,今天发生在别人家孩子身上,保不准明天就轮到自家孩子。早点打预防针,总比事后补救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