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票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就在上周,我老家北票那个小县城出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——有个初中生,用了整整叁小时电话,愣是花掉了八百块钱话费。他妈妈收到账单时手都在抖,八百块啊,够买多少本参考书了?
其实刚开始听说北票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事儿,我还以为是诈骗。现在孩子不都爱刷短视频嘛,怎么还有人抱着电话聊这么久?后来才知道,那孩子是跟着打工的父母从村里转到县里读书的。新班级里没人认识,同桌换了两周都没说过话。父母在服装厂天天加班到深夜,回到家孩子早睡着了。
那通电话里到底说了什么
后来我拐着弯打听到,那叁小时里,孩子先是给老家爷爷奶奶打了四十多分钟,听着听着眼睛就红了。接着又联系了小学最要好的同学,两个人从班级趣事聊到新学校的操场。最后半小时,居然是打给转学前的语文老师,问能不能继续参加原来的读书会。这孩子握着发烫的手机,在阳台上从黄昏站到满天星辰。
说实话,现在家家都有微信,这么贵的电话确实打得让人心疼。可转念一想,那八百块钱买来的,或许是这个少年在陌生环境里最急需的东西——有人能安安静静听他说说话。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,表面看是笔冤枉钱,可那些憋在心里的话要是没人听,说不定会变成更贵的代价。
我表姐在县中学当班主任,她说现在很多孩子看着衣食无忧,其实心里荒得很。父母总觉得供吃供穿就够了,可孩子在学校被孤立、学习跟不上这些事,往往就憋在心里。有个女生曾经在日记里写:“在我家,连洗衣机工作的声音都比说话声多。”
想起我们小时候,街坊邻居搬个小板凳坐在巷口,东家长西家短地唠。现在进了楼房门一关,连对门姓什么都不知道。大人都这样,更别说孩子了。你说这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,是不是在为我们都太安静的生活买单?
后来那家人没打没骂,趁着周末带孩子回了趟老家。听说在爷爷奶奶的炕头上,孩子把开学这两个月的事全都倒了出来。他爸爸悄悄把八百块话费交了,还破天荒请了半天假,爷俩去河边钓了半天鱼。孩子回来后在作文里写:“原来爸爸也会讲他小时候爬树掏鸟窝的糗事。”
这事让我琢磨了好几天。咱们现在总抱怨孩子沉迷手机,可会不会是因为现实世界里能说话的人太少了?要是每天饭桌上能多聊十分钟,要是爸妈放下手机认真听孩子说说话,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北票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样的故事了。
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个热线电话,只是我们太久没有拨出那个号码。那些没来得及说的话,最后可能变成半夜翻来覆去的失眠,变成越来越短的微信回复,变成亲人之间客气又生分的距离。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哪天话费账单能显示情感余额该多好,提醒我们该往哪些关系里充值了。
现在那孩子每周固定给爷爷奶奶打电话,还组织了个学习小组,把班里其他几个转学生都拉进来了。他妈妈学会了发语音消息,虽然还是那几句“吃饭没”“多穿点”,但至少能听见声音里的温度。你看,那八百块钱,倒像是个提醒我们别忘记倾听的闹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