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500块钱叁个小时,亳州叁小时五百元
亳州500块钱叁个小时,亳州叁小时五百元——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?前几天跟老同学吃饭,他就这么神神秘秘地跟我说起这个。我当时第一反应是:这价钱在亳州能干啥?
说来也巧,上周陪外地来的表叔在亳州转了半天。他是做药材生意的,专门来看亳州的药材市场。我们从康美中药城开始逛,那场面可真叫一个开眼。表叔指着一麻袋一麻袋的药材跟我说:“你看,就这五百块钱,在这儿能淘到不少好东西。”
老城里的生意经
走着走着就到了老城区。花戏楼那边有个老师傅,守着个不大的门面修古乐器。我们凑热闹进去看了看,老师傅正给一把月琴调音。他头也不抬地说:“要是真想学,叁小时能教个入门。”表叔顺口问了句学费,老师傅伸出五个手指:“五百块,包教包会基础曲。”
我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亳州五百块钱叁小时说的是这个。表叔笑着说:“在亳州啊,这价钱挺实在。学门手艺,了解个行当,都是这个价。”
后来我们又转了转曹操运兵道,在出口处碰见个带着徒弟做药膳的师傅。他那灶台上摆着亳州特色的芍药花、亳菊,正在教徒弟配比。徒弟一边记笔记一边嘀咕:“叁小时就这么过去了?”老师傅乐了:“五百块钱学费,能把我这配方学去,值吧?”
说实话,那天跟着表叔这么一转,我对亳州五百块钱叁个小时这事儿有了新看法。这不仅是笔买卖,更像是张入场券——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摸到某个行当的门道。
晚上我们在老街吃牛肉馍,旁边桌几个年轻人正商量着合伙做电商,把亳州的特色产物卖到外地。听见他们讨论启动资金时,有个姑娘说了句:“先投五百块试试水,花叁个小时把流程跑通。”表叔冲我使了个眼色,那意思很明显——看,又是这个数。
回家路上我就在想,亳州这地方挺有意思。五百块钱叁个小时,在这儿成了个约定俗成的标准。可能是药材市场里学辨药材的学费,可能是老手艺人收的入门指导费,也可能是年轻人创业试水的第一笔投入。
现在要是再有人跟我提亳州五百块钱叁小时,我大概会会心一笑。这已经不是个简单的数字,倒像是这座城市特有的节奏——不急不躁,刚刚好够你触摸到一件事物的温度。
昨儿在小区门口遇见邻居老王,他正要去学做亳州特色小吃嘛糊。我随口问了句学费,他乐呵呵地说:“五百块,学叁个小时。”得,看来这标准在亳州是彻底传开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