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子茶座休闲空间
最近路过南昌大学城,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街角巷尾悄悄冒出几家挂着“茶工作室”招牌的小店。特别是那家叫“学子茶座”的地方,每到傍晚总能看见叁叁两两的学生端着茶杯坐在落地窗前,那氛围看着就让人想进去坐坐。
推门进去的时候,风铃叮当作响。店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边烫茶杯边和我打招呼:“同学要喝点什么?我们这儿有今年新到的庐山云雾。”我这才注意到架子上整齐摆着二十多个茶叶罐,从常见的龙井到冷门的本地狗牯脑茶都有。
这里不像茶馆倒像书房
原木长桌上摊着几本专业书,有个男生正对着笔记本电脑皱眉,手边的武夷岩茶已经泡到第叁泡。靠窗的卡座里,两个女生在轻声讨论小组作业,白瓷壶里的桂花乌龙飘着若有若无的香气。店主说,很多学生把这儿当第二自习室:“毕竟宿舍太吵,图书馆又不能说话,我们这儿刚好折中。”
说来也怪,明明大家来这儿是为了喝茶,可待久了反而被那种专注的气场感染。上次看见个男生在笔记上写写画画,凑近才发现是在设计茶叶包装——艺术系的学生把课堂作业搬到了这里完成。他说在这能找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灵感:“看着茶叶在热水里舒展,突然就想到怎么调整设计色调了。”
让我意外的是,这些年轻人对茶道的讲究。有次碰见个穿球衣的男生在认真称茶叶,电子秤精确到0.1克。他不好意思地笑笑:“跟着抖音上学的手冲咖啡方法,没想到泡茶也一样好用。”现在他们工作室常举办茶会,有时聊诗词,有时纯粹分享好茶,最近那次居然讨论了整个宋代点茶流程。
当然也有人质疑学生搞这些是不是不务正业。但那个总来喝茶的文学院女生说得在理:“在茶香里读《红楼梦》,比在宿舍刷手机强多了。”她最近正在写茶文化与宋代文学的论文,说是在这儿查资料时突然来了思路。
夜幕降临时分最是热闹。橘色灯光下,有人在下围棋,有人在讨论创业计划,玻璃杯里的茶汤映着年轻的脸庞。那个总坐角落的男生今天突然主动给人续茶,后来才听说他刚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。店主默契地给他换了泡大红袍:“庆祝嘛,得喝点不一样的。”
这样的南昌学生品茶工作室,渐渐成了校园与社会的过渡地带。那些对于未来的迷茫、成长的困惑,好像都随着茶香慢慢沉淀。临走时看见墙上便利贴写着:“叁年喝遍所有乌龙茶”,落款画了个小小的笑脸。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年轻人会记得在某个茶香氤氲的下午,他们曾经如此认真地对待一杯茶,也如此认真地对待正在绽放的青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