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阳快餐品茶工作室,安阳速食茗茶工作坊
安阳这座古城啊,总能在街头巷尾发现些有意思的搭配。前阵子路过老城区,瞧见两家挨着的门店挺打眼——安阳快餐品茶工作室和安阳速食茗茶工作坊。这两块招牌搁在一块儿,乍看让人犯嘀咕:快餐和品茶,这不是两条道上跑的车吗?
推开工作室的玻璃门,空气里飘着炸鸡排和茶香混合的味儿。穿校服的学生咬着汉堡翻参考书,隔壁桌的上班族边回邮件边小口嘬着武夷岩茶。店主老李在柜台后忙活,手里的茶壶嘴正对着外卖打包袋:“年轻人总说没空泡茶,咱就把茶泡好装杯里,跟奶茶店一个理儿。”
慢与快的奇妙平衡
隔着两家店的玻璃墙,能看见速食茗茶工作坊的顾客在排队等茶饮。穿汉服的姑娘接过塑料杯,杯盖上特意开了个小孔——插着根细竹制茶签,签头吊着片宣茶签。“这是我们特制的即食茶包,冷泡热泡都成。”店员边说边给外卖骑手装箱,“很多老茶客说我们胡闹,可让年轻人用吸管喝龙井,总比让他们永远不碰茶强吧?”
隔壁书店的常客王老师常来这儿歇脚。他有个有趣的发现:在安阳快餐品茶工作室待久的人,往往会溜达进速食茗茶工作坊带几盒茶包走。“好比先给你尝口鲜的,勾起馋虫了自然想买回家慢慢弄。”他说着晃了晃手里的茉莉花茶包,“现在我上课都带着,比泡整壶茶省事多了。”
这两家店的主理人其实是表兄弟。去年清明前后在茶山收茶时冒出这个念头——堂兄守着传统茶艺不肯放,表弟非要搞什么茶饮创新。争执不下时,炒茶师傅说了句:“紫砂壶能泡茶,玻璃杯就不能泡了?茶又不会认杯子。”这话点醒了他们,回城后就各开了家店,暗自较劲又互相帮衬。
最近工作室新出了“茶味汉堡”,酥脆的鸡腿肉裹着铁观音茶粉;工作坊则研发了可以嚼的茶冻,用安溪铁观音做成蒟蒻颗粒。常有顾客举着手机在两家店之间直播:“家人们看啊,这边吃着茶叶入菜的简餐,转头就能买到叁分钟自泡的工夫茶,现代人图的不就是这种自在吗?”
黄昏时分,两位店主习惯凑在工作室角落拼桌吃饭。堂兄捏着瓷杯摇头:“你那些花花绿绿的茶包,老祖宗看见准叹气。”表弟吸着茶冻可乐怼回去:“你往红茶里加牛奶时,怎么不想想老祖宗?”吵归吵,堂兄厨房的茶盐用完了,还是表弟连夜送来自家炒制的凤凰单丛茶盐。
夜市亮灯后,这里成了年轻人聚集地。有姑娘在快餐区吃完盖浇饭,拐到工作坊买杯冷泡茶继续改方案;也有穿西装的大叔坐在吧台前,边吃茶香瓜子边等现萃的老班章。青花瓷碗装着茶香卤肉饭,保温柜里摆着即饮装的正山小种,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在这片烟火气里渐渐模糊。
可能这就是安阳城的可爱之处吧。六百年的文峰塔看着这两家店,就像看着时代在茶汤里打转——茶叶在紫砂壶里能舒展,在随行杯里同样能绽放。哪天您路过时,不妨进去坐坐,试试用吸管喝普洱,或者就着炸鸡品岩茶,说不定会重新理解什么叫“茶生活”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