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林火车站小巷子价格,海林车站小街价位
最近和老街坊闲聊,话题不知怎么就转到了海林火车站旁边那些小巷子。张大爷杵着拐棍直咂嘴:"现在那一片可不一样喽,早些年五块钱能吃饱的葱花饼,如今没个十五块下不来。"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,可不是嘛,每次路过都觉得巷口那家裁缝铺的价目表又换了新数字。
要说这海林火车站小巷子价格的变化,就像墙角的青苔,不知不觉就蔓延开了。巷尾修鞋的老陈还记得,叁年前绱鞋跟收八块,现在得十五。他边敲鞋钉边念叨:"房租每年涨一截,我这锤子再使劲,也赶不上铺租的涨幅啊。"对面水果摊的老板娘更直接,指着电子秤说:"别看西州蜜瓜标价六块八,去年这时候才四块二呢。"
转角遇到新风景
往巷子深处走倒是能发现些新鲜事。原来总关着门的杂货铺突然亮堂了,改成了带着落地窗的奶茶店。扎马尾的姑娘利索地封着杯口:"鲜果茶卖得好,十八一杯顾客都说值。"她身后崭新的价目表在夕阳里反着光,与隔壁旧理发店那块泛黄的"剪发十元"牌子形成了奇妙的对照。正在烫头的王阿姨从镜子里看见我,笑着喊:"等会儿啊,他们家染发涨价到一百二了,不过老师傅手艺确实没得说。"
再往里走竟然闻到咖啡香,去年还卖五金的小门脸,现在摆着意式咖啡机。系着围裙的年轻人正在磨豆子,墙上手写的价目表上,"拿铁二十二"的字迹格外醒目。他见我驻足便解释道:"周边新盖了写字楼,早上总有人来买美式。"两个穿西装的小伙子边等咖啡边讨论方案,其中一人顺手从公文包掏出饭团——那是巷口便利店新进的货,六块五一个。
暮色渐浓时巷子最热闹,炒锅颠动的声音哐当哐当响。大排档老板抡着炒勺额头冒汗:"青椒肉丝二十八,叁年前才十八。"但塑料棚底下照样坐满了人,刚下火车的旅客拖着行李箱直接过来点炒面。穿校服的孩子们挤在煎饼摊前,举着二维码争抢刚出锅的里脊饼,老板娘忙得头也不抬:"别急别急,五块一个都有份!"
路灯次第亮起,把巷子里新旧交杂的招牌都镀上暖光。菜摊老板娘正收拾着最后的青菜,顺手把蔫了的芹菜捆成两块一捆。五金店卷帘门拉下一半,老师傅还在给老主顾配钥匙,价格还是五元。或许明天再来,又会看到某块招牌换了模样,但那些熟悉的味道和声响,总会以新的方式继续留在这条越来越热闹的巷子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