亳州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学生课堂品茗体验
清晨六点半的亳州二中飘着股特别的香气——不是粉笔灰味,也不是课本的油墨味,而是从高二(3)班窗户缝里钻出来的茉莉花茶香。班长李雯正把青瓷茶壶高高提起,水流划出琥珀色的弧线,教室里顿时茶香四溢。
这可不是什么社团活动,而是每周三固定的茶文化课。起初家长们没少嘀咕:“在教室泡茶?别耽误正课啊!” 可大半年过去,最反对的张妈妈反而成了忠实支持者——她家孩子自从学了茶道,写作业时居然不再啃指甲了。
茶杯里的化学课
“你们看这片亳州白茶,它在80℃水温中舒展的速度,像不像细胞渗透实验?”生物老师端着茶杯在课桌间踱步。学生们盯着在玻璃杯中起伏的茶叶,突然有个男生拍腿:“茶多酚的抗氧化性,不就是我们上周讲的还原反应嘛!”
坐在窗边的刘明偷偷告诉我,自从用茶具当教具,连圆周率都变得具体了——他们真的用软尺量过茶壶口和壶身的周长比。这种学生课堂品茗体验,让知识像茶汤一样缓缓浸润心肺。
茶香似乎有种魔力。以前后排总睡倒一片的下午第一节,现在却都睁着清亮的眼睛。历史老师最会来事儿,讲到唐宋商贸时,直接搬来仿古茶具,让学生摸着青瓷茶碗感受“丝绸之路”的温度。
茶雾袅袅见成长
班长李雯的变化最让人惊讶。这个曾经说话像蚊子嗡嗡的姑娘,现在能稳稳托着茶海行云流水般注水。她说第一次主持茶席时手抖得撞响茶具,现在却能在叁十双眼睛注视下准确说出每种茶的产地。
更妙的是那些不经意的时刻。总爱在课上接话的王小天,在第叁次茶会时突然安静了——他发现自己乱插话的样子,就像往茶汤里乱加方糖。而总独来独往的学习委员,居然在收茶具时自然地说出“帮我递下茶巾”。
德育主任老陈有次在茶室门口驻足良久,后来他在教师群里发了一段话:“见过孩子们争抢答题,没见过他们谦让着分茶。那片茶香缭绕的天地里,分数突然不是唯一的标准了。”
窗外梧桐叶飘进茶盘,有学生小心地拈出来,顺手夹进《诗经》里当书签。这个寻常的周叁早晨,亳州学生品茶喝茶上课的日常仍在继续。茶雾袅袅中,隐约能看见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,正像茶叶般在年轻的生命里缓缓舒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