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高邮火车站后巷名称
一条小巷的称呼变迁
那天路过阔别已久的高邮火车站,忽然就被站后那片熟悉又陌生的老街景勾住了脚步。灰扑扑的水泥站房背后,紧挨着几条交错纵横的巷子,弯弯曲曲地向着居民区深处延伸进去。我站在巷口,心里头莫名就冒出个挺具体的问题:高邮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呢?这问题听着简单,可真要找个标准答案,倒让我这本地人都有些含糊了。
我琢磨着,不如找老街坊问问。正巧,巷子口有位摇着蒲扇乘凉的老爷子。我凑上前,客气地递了句话:“大爷,跟您打听一下,高邮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呀?”老爷子扇子没停,眯着眼朝巷子深处望了望,不紧不慢地说:“你问这个啊,这可说不准喽。我们这儿的老街坊,平常就叫它‘站后巷’,听着明白,也知道是哪儿。可你要是去社区看那钉在墙上的蓝牌子,写的又是‘站后街叁弄’。年轻人嘛,现在都用手机导航,我瞅见过,那上头标的好像是‘车站后巷’。”
听老爷子这么一说,我才恍然大悟。原来,高邮火车站后巷名称这事儿,还真不是一个词就能说死的。它就像一本活的地方志,不同的人,不同的场合,叫法都不一样。这“站后巷”、“站后街叁弄”、“车站后巷”,听起来差不多,细品之下,却各有各的来历和味道。“站后巷”是大家口头传下来的,带着街坊邻里的烟火气,随口一叫,透着亲切。而“站后街叁弄”则是官方的、规范的名字,钉在墙上,写在文件里,一板一眼。至于“车站后巷”,更像是为了适应新科技、新需求诞生的叫法,方便外来的人寻找定位。
我顺着巷子往里走。脚下的石板路被磨得光滑,两侧是老式的平房,偶尔能看见几栋翻新过的小楼夹杂其间。墙根下,有几户人家把花草搬出来晒太阳;一位大姐正坐在自家门槛上择菜,准备着晚饭。巷子不宽,但生活的气息却很浓。我忽然觉得,名字这东西,不管怎么变,这里头承载的日子都是实实在在的。这条高邮火车站后巷名称或许有好几个,但住在这里的人们,过的都是同样琐碎而温暖的日常。
走到巷子中段,我看到社区设的公告栏,上面贴着的通知里,果然用的是“站后街叁弄”这个称谓。而在旁边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,不知是哪家孩子用粉笔在墙上歪歪扭扭地写着“我家住在站后巷”。这一下,就把我心里那点模糊的感觉给点明白了。一个地方的称呼,不单单是个代号。它既有官方的规整,也有民间的随性;既有过去的影子,也有现在的模样。高邮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不同却又指向同一处空间的词语里。
太阳渐渐西斜,我给巷子拍了张照片。心里想着,下次再有人问起高邮火车站后巷名称,我大概不会只给出一个干巴巴的答案了。我会告诉他,这里有好几个名字,每个名字背后,都连着一段时光,一种生活。这条静卧在车站后方的小巷,就这样在称呼的细微差别里,默默记录着这座小城的变与不变。